一路风雨一路歌 85后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获奖代表吴一冉和她的“朝圣”之路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盈
8月19日,主题为“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美丽的云龙湖畔拉开帷幕。 这个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法学才俊,是中国法学鼓励创新、奖掖后学、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更是青年法律人梦想的法学殿堂。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助理吴一冉,作为年龄最小的获奖代表在论坛上发言,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叫吴一冉,一名普通的85后法院人,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助理,不知不觉间进入法院工作5年了。”简单的开场白,让人一下子和这个脸上常挂着笑容的年轻人拉近了距离。 2011年夏天,怀揣环境资源法学硕士毕业证书的吴一冉,如愿进入徐州中院,成了一名预备法官。 “去年,我有幸参与审结了全国首例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担任该案的法官助理。”吴一冉告诉记者,因为是首例,所以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在审判长和主审法官的带领下,吴一冉所在的审判团队不惧压力,以现有法律、司法解释规定为依据,立足环境公益诉讼的公益性、恢复性等特点,在诉讼平等、中立裁判的原则下,对案件的审理进行充分思考,积极探索。最终,案件的审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让吴一冉在参与案件审理过程中迅速成长。 “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我由预备法官调整为法官助理,从事审判辅助工作。这一定位的转变并没有使我气馁,反而让我找到了属于我自己更广阔的舞台。”在进入环资庭2年的时间里,吴一冉先后撰写了5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分别在江苏省法学会、中国法学会获奖,并多次作为获奖代表报告、发言。今年3月—6月,吴一冉被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庭参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成果展的筹备工作。8月19日,又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主题征文获奖代表发言。 从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机会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名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法律人。吴一冉走过的路,何尝不是徐州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的写照。 党的十八大过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法治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强调,要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以法律的手段制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 为顺应这一改革要求,徐州法院从2013年开始推进环境资源专业化审判改革,探索并完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之路,创新建立以“搭建一个平台、畅通两种渠道、实行三审合一、集聚四方合力”(即徐州法院“1234”环境资源审判模式)为内容的徐州环境资源审判模式,树立了环境司法专门化新发展的样本。自2015年5月徐州中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以来,已受理近千件环境资源案件,打造了一批社会关注度高、导向作用好的典型案例。全国首个开庭并宣判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评为全国“2016年推进法治进程十大案例”以及江苏省、徐州市法治事件,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及中国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鼓楼区法院审结全国最大的网络贩卖、销售珍贵和濒危野生动物案,入选“2016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 “在环境资源专门化审判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新类型的司法难题,需要依法探索创新,这也带给我们总结思考的机会。”市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李娟说,目前,市中院正以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问题为切入点,对试点阶段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针对反映出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以期更好地用司法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