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评升学乱象屡禁不止:“一票否决”才能令行禁止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强调,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三令五申之下,为何重点班屡刹不止、奥数还是升学考试的拉分项目?本版特邀一线老师及学者共同探讨。

重点班

  重点班源于升学竞争

  教育部的根本目的是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会遇到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机会取得需要竞争,升入高校更是竞争而不是免试;第二,难以解决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期望学生获得良好教育和跻身名校成了促成重点班的重要原因。

  因此,根除重点班可能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获得教育的条件和升学机会两方面入手。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考上高中,而考上好高中更难。学生升学是以考试的竞争作为手段的。要上名校、上好大学就必须杀出重围。只要高考不变,进大学是以考试为最主要标准,那重点班问题仍然是“不治之症”。只有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获得教育的条件和升学机会这两个基本问题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了,想必重点班才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马华 广州教育学者)

  奥数

  学生分流的无奈选择

  从表面上看,奥数屡禁不止是培训机构对禁令置若罔闻,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市场对奥数培训的强烈需求。

  通常中学会依据毕业会考成绩和中考成绩进行选拔学生,在争夺生源的过程中形成对生源的分流。但由于教育部门的干预,一些补充规定不尽合理,分流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因此各所中学绞尽脑汁寻找分流的新依据,奥数就这样被推出来了。

  学校和家长疯狂推崇奥数的关键正是因为奥数够难。由于难度大而且有规范答案,奥数非常适合作为选拔人才的工具。但仅仅是为了选拔而学习奥数,对于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是一种无奈。因此,要让奥数这朵多年来形成的教育“奇葩”凋谢,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好的分流方法代替奥数,让不同资质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得到锻炼,这也是因材施教之本义,也可避免大家对奥数趋之若鹜。

  (陈秋雄 汕头金山中学教师)

  入学难

  免试入学还待资源均衡

  僧多粥少,那些名校总该有淘汰多余学生的标准和办法吧?于是,即使不举办入学或升学考试,但包含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的新生简历便又成为一种选拔新生入学的依据。前些年,曾经曝出过有小学生的简历厚达28页的奇闻。

  要彻底改变这种各学校招生旱涝不均的现象,确保就近入学,就要各地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划片招生的规定,严惩在此过程中滋生的各种教育腐败现象,譬如“人情生”、“权贵生”、高价生(择校生)等。最重要的是,国家必须下大气力改变目前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局面,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门还须通过各种政策调控和人才制度改革,加大名校名师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流动的力度。当一个地区内所有的学校在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免试就近入学的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了。(李先梓 山东沂南第一中学教师)

  建议

  “一票否决”才能令行禁止

  教育部门多次三令五申,明确规定不能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升学的依据。奥数照样火热、重点班或明或暗继续存在、各种入学筛选屡见不鲜。

  笔者认为,究其根源,在于没有追责到人。以奥数为例,升学竞争会考、奥数成绩含金量高、培训市场庞大,家长趋之若鹜,学生不得不埋头苦读,奥数之火越来越旺。只要追责到人,抓准幕后推手,方能“灭火”。权责到人,具体说来,要让规定止于喊口号,具体化条文,让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以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为例,大家为什么都想挤重点班,是因为其师资力量配备强,但却有失教育公平,因此应开放举报渠道,让各方监督,追责到人,只要查出有这种分班情况,一把手就应“一票否决”,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也应被问责。只有这样才能刹住教育界的这股不正之风,让更多学生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08-08/36605.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