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城镇化”发展的十几年中,针对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一词变得不再陌生。当初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合并村镇临近学校资源,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但这一“运动式”的计划发展至后期已然变形,地方盲目的“一刀切”致使农村学校数量锐减,学生的求学路变得更远、更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至2012年农村普通小学的数量已从360366所减少到155008所,十年间减少57%。同时,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量从7689.15万减少至3652.49万,相对应在县镇小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从2192.90万增至3354.98万。从农村撤校到县镇扩校、增建,十年间全国县镇小学数量增加了58%,从2003年的30007所增至2012年的47431所。
撤点并校将原有的学校布局打破,农村学生的求学之路变远。2011年,国家审计署发布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查报告,全国1185个县25127所县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平均扩大了43%,从2.96公里扩大到4.23公里。特别是西部地区的270个县的小学服务半径扩大幅度为59%,达到6.09公里。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示,学校撤并虽然提高了校舍单位面积、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但也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和安全风险。在7个省县镇小学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撤消后小学生住宿花费成为农村家庭新的开支,平均每年1157.38元;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增加了安全隐患。
农村小学撤并之后,导致了一个直接难题就是学生们如何从家门口到校门口。撤并学校越多,因上学距离太远需要搭车上学的学生就越多,但这样的需求量无法立即满足,学生们目前的乘用车多是农用车、“黑车”。在如今校车运营混乱、超载现象普遍的状况下,这样大的需求量无疑会让校车安全事故更加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