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随即,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只要求诵读,让学生体验音韵美,不再有死记硬背的要求。而此前,一些省市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刚刚删掉旧版本中的多首古诗。
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应该如何占比?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现在的争论将重点过多放在教材上,有失偏颇。教材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内容。真正教孩子学习古诗,和教材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直接关系,关键看老师如何把握,只要方法正确,即使多学一些,也不会有什么负担。
一直关注小学教育的程方成表示,经过试验,小学生每周学习一首古诗没有问题,但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学习,多数在课外,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编写的教材,是经过长时间论证和调查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一般保持在7—8首,其中精讲2首,其他属于拓展内容。
对于将减少古诗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一种措施,程方平并不完全认同。“减负这些年一直在提,但仍没弄清楚,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多学一些也没什么负担,如果不感兴趣,学的再少也会被认为是多余。怎么减负,并不是简单增加或减少数量的问题。” 程方平指出,传统中的私塾也好,蒙学也好,之所以重视诗词是因为诗歌有韵,学生学起来也会更有兴趣。
另外,多学古诗与减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矛盾,古诗学习量越多,反而会减轻学习难度。“如果只是蜻蜓点水,把传统文化当作可有可无的‘鸡肋’,恐怕不行。至于小孩子读不懂古诗,这属于学习自身的规律。任何文章,小时候看与年长后再看,感受是不一样的。”
从数量看,一个学期只学一两首古诗,程方平认为确实有点少。如果一味减少古诗数量,也会导致他们接触到的国学文化越来越少。近期的小学教改很重视自主学习,一二年级后会查字典,自主学习范围和能力也会有更大拓展。所以,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古诗的数量来衡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甚或希冀依靠多增加一些古诗就能传承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目前中国语文教育的内容选取与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深刻的反思。
教育的“去中国化”是韩国、日本等国使用的概念。中国在缩减古诗篇幅时,主观上不会有这种想法,但客观上可能产生“去本土化”的问题。程方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外语比中文更熟练,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一个问题。■
(财新记者 周东旭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