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新学期开始,南昌大学在该校学生宿舍全面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政策,校方表示这一举措意在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可90后大学生并不买账,新政实施不到一周,学生们就联名发出《致南昌大学校长的信》,反对自主保洁。
不少人据此直指90后,称这代人太娇气,生活不能自理。诚然,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的80后、90后,物质条件、生活环境更为优越,这一群体中部分人确实存在娇生惯养、懒惰散漫等问题,但这并不是主流。看看在各类重大活动中忙碌的青年志愿者们,娇气、不能自理等词显然不能和他们画等号。
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表示,“自主保洁”只是想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锻炼,增强90后的担当意识。显然,该校的新政经过了受教育者的考量,具有现实针对性。那么,学校和学生为什么会相悖而行呢?笔者认为,答案就在于如何理解“自主”。
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给予80后、90后更大的个人空间,赋予了他们更鲜明的个性、更强烈的权利意识。特别是几乎与网络共生的90后,信息来源多元化使得他们思想更加独立、自我意识更强,也更懂得采取多种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学生为什么不买“自主保洁”的账?有学生称“一开学就收到班上发的劳动工具,有点接受不了”,新政执行遇冷后,还出现临时摊派学生干部和党员打扫卫生的现象。部分学生认为上学期试点阶段的效果就不好,学校却忽略了这些问题。
在社会动员中,尊重参与者意愿、凝聚参与者共识是最好的方法。“自主保洁”是个新鲜事物,其推行将对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也因人而异。那么新政出台前,有没有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其可能带来的学生生活环境质量、保洁费用缴纳等变化,有没有公开向学生说明?
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扫一屋”等生活自理能力是自主,权利意识也是自主,生活自理与精神自主是统一的,而后者所掀起的波澜往往远甚于前者。所谓“自主保洁”,重点本应是“自主”,因为从教育者的思路出发,保洁只是手段,自主才是目的。只有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的参与——学生与学校不是平等的对话者,谈何自主?
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但也不是从“火星”来的,生活在群体中的他们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如果南昌大学在推行“自主保洁”之前,先和学生作必要的沟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也许就不会遭到那么强烈的反对。另外,在要求学生接受新政策之前,校领导和老师是不是可以先做表率呢?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周创兵坦言,“学生自主保洁”之所以引起争议,与学校管理部门和学院班级衔接不到位有关。该校将再开专题会议部署学生自主保洁工作。校方的这一态度颇具建设性。期待校方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动中,调动双方的智慧与积极性,如此,对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对高校改革都是好事一件。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