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们这么偏远的深山学校,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学校同样的硬件条件!”
开学前,参加教育综合改革神州行报道的本报记者来到四川省叙永县,见到了说这话的水尾中学副校长姜国福。5年前,姜国福所在的学校办公条件很差,“没有一间像样的实验室,学生做实验都变成了‘讲’实验”。
随着近几年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这所农村学校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每张办公桌都配上了电脑,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有了单独的实验室,各种实验器材一应俱全。
在四川泸州,即便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叙永县、古蔺县,学校硬件设施条件也都达到了城区水平。古蔺二小班班有电子白板,还建成了一个远程录播教室。
类似于泸州农村学校的这种变化,正在四川的各个地区发生着。“去疾除疴,唯有改革!要下猛药解决教育难题!”2014年,四川省全面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四川教育人改革的共识和决心。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很单一;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引起各级各类教育衔接沟通机制不通畅;义务教育“择校热”……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四川对自身教育发展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些问题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肯定难以解决,必须找准症结、正本清源,壮士断腕、猛药去疴。”在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说。
立德树人,打破应试教育沉疴
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9月2日下午5点10分,已是小学放学的时间。记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中心小学,看到的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哇,又是三分球!好厉害!”篮球场上,一名女同学连进几个三分球,引来了小伙伴的阵阵喝彩。球场旁边的体育保管室,孩子们进进出出,自由地选择体育器材,并自觉地做好登记。走进学校的图书室,看到的是同样的场景。五(2)班的王义越告诉记者,他借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带回去看,看完之后自己还回来并做好记录就可以了。
从2010年开始,一项破除沉疴的教育改革大计在泸州开篇:全域推进“三开减负”“三开放”“两增两减一提高”等16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在泸州全域特别在广大农村学校全面实施。
“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才会有真正的改革。”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晓锋说,泸州市针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改革,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唤醒教育本真,打破应试教育沉疴,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刘晓锋说,泸州教育近年来给外界的印象是改革不断、举措连连,但要实现的目标却并不新鲜,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开减负”“三开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载体。
“如果学生每门课程都能学习,每项艺术、体育技能都能接触,这样的学生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2010年至今,泸州市要求每所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每一门课程”,幼儿园和小学按照国家标准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同时“开放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和计算机教室”。
“我好喜欢现在的学校,老师不会占我们的音乐、美术课,体育器材随便玩,想看什么书就去借,老师还常常带我们到乡下体验生活!”近日,正在纳溪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学习竹编技艺的五年级学生李正华,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作为全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泸州的改革,印证了四川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步伐。2014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提出了5大方面的20项改革,首当其中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副校长杜琳带领骨干老师们编写了《好玩的数学》校本教材,把一些纯粹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受到学生欢迎。(陈楠 摄)
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突破口: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均衡,而均衡的关键是师资的均衡。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师资水平差距大、民族地区教育“欠账”多……这是四川教育“底子薄”的窘境。“对症下猛药”,这是四川教育改革的决心,近年来四川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城乡间交流机制,逐步实现向“教育强省”转变。
教育均衡,校长是关键,教师是基础。如何让校长教师都动起来?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县管校用”改革被指抓住了师资均衡的“命门”,因为它把教职工的身份关系由“单位人”转变成了“系统人”,从制度上弱化了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彻底打破了校长、教师流动的瓶颈。
目前,该市所有区(市)县都成立了教师管理服务中心,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20957名教师纳入“县管校用”范畴。
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介绍说,“县管校用”改变了以往校长、教师人事关系隶属于某所学校的制度,由县(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杀手锏”。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流动,四川省探索出学校“委托管理”“一对一”联盟等新机制,打通了教师在城乡流动的“屏障”。同时,还出台一些“硬杠杠”,将名师下基层与评级晋升相挂钩并发放教学补助,吸引了教师向农村流动。
一系列改革正逐步改变四川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填平城乡、区域间的“教育鸿沟”。
2014年,在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四川就提出重点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和“县管校用”制度、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等8项制度、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6项举措,确保教师轮岗交流比例达到5%至10%,远程交互式网络课堂辐射到民族地区180所学校。
同年7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举措,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形成。
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丹桂小学的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记者 刘磊 摄)
改“一考定终身”,实现多元评价
突破口:从考试招生制度下手
从儿子学校开完家长会出来,泸州市民张先生发现,今年的中考政策又有了新变化:文化课考试总分增加到了680分,艺体尖子等四项加分也取消了,高中录取还要参考儿子的综合素质评价……“看上去更难了,但更加公平了!”
为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减负提质、科学选才,泸州市对中考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今年4月22日,泸州市发布了新的中考政策,其中广受关注的是取消了艺体尖子、科技创新大赛、普通话一级乙等、区县三好优干等4项加分。
据了解,今年泸州市中考还首次启动自主招生试点,依照部分大学对某些“偏才”“专才”的特殊选拔机制,启动对单科尖子生的招生试点。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门学科中考成绩入围全市千分之二的学生,学校可通过面试及其平时的成绩决定是否录取,旨在高中阶段就发现一些学生在某个学科、某个方面的潜质,提早培养。
泸州市是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为此,泸州市今年建立了“中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模式,首次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录取参考。
相应增加的,还有体育考试的分数。2014年,泸州市又将体育和实验考试由原来的分数呈现改为等级呈现。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折算成A、B、C、D四个等级。学生报考某类高中,体育和实验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
“等级呈现更加客观公平,避免了以前唯分数论的倾向,班级之间、学生之间也不再为了一分两分的差距而分分必争。”叙永县天池中学副校长王辅成说。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作为学生生涯的第一次“大考”,中考招生制度不仅学生关心,家长也更为关切。
记者近日从成都市教育局了解到,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2015年工作重点中,成都市明确提出将稳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改革中考科目设置及计分办法,今年将完成《成都市中考制度改革方案》总体框架。在这项改革方案中,成都将建立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指标到校生制度,规范加分项目,构建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介绍说,多元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通过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和区域教育质量,形成区(市)县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主要用于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改进工作,给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完善教育治理结构,推进管办评分离
突破口: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2014年12月11日,《四川省教育厅职能转变方案》出台,明确提出从八个方面推进职能转变。四川省教育厅规定,职能转变各个事项原则上在2015年一季度前完成,个别事项应不迟于2015年底前完成,但应尽快研究提出过渡办法。
“我们严格按照‘该放权的放权、该转移的转移、该做好的做好’要求,回应社会关切,顺应群众期盼。”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职能转变体现了“四个坚持”:坚持“权力放开力求到位”,推进简政放权,扩大地方和学校自主权;坚持“创新完善治理体系”,落实政事分开,推进管办评分离;坚持“责权一致有机统一”,理顺职责分工,减少职能交叉;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强化宏观管理。
记者注意到,在取消的职责中,包括民办学校聘任校长核准,省级重点学科审批,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等。在下放的职责中,高等学校申请教师中级职务评审权审批下放至高等学校;直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职数总量内的内设机构调整及编制、中层职数配备下放至直属事业单位;厅属高职高专学校组织部长、人事处长、财务处长任免,省属本科高校人事处长、财务处长任免下放至学校党委,报教育工委备案。
内部的职能转变,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而最终实现“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才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
“经过轮流上台演讲、代表们公开投票,我宣布龚徐东以34票、排名第一的成绩当选高中语文学科总监。”2014年3月1日,一场特别的“选举”在成都市华阳中学举行,学科“总监”、“副总监”的职位令人耳目一新。
“公推直选学科负责人,这在成都是第一次,也是天府新区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有益尝试。”天府新区教育体育处处长景波说。
管办评分离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加强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天府新区决定成立22个“教育4D工作室”,总监、副总监正是这些工作室的“掌门人”。
景波介绍说,“4D”是开发(Digging)、发展(Developing)、提升(Deepening)、引领(Driving)四个单词的简称。“教育4D工作室”内部管理实行总监负责制,设总监1名、副总监1名,全区同一学科同一学段的教师自动成为工作室成员。
“以后,学科如何发展、教师怎样成长,都由这个学科的总监说了算,教育行政部门只做好相应的经费保障和管理监督。”景波表示,总监要有威望、能服众,就得由广大教师公开选举产生。
“4D工作室绝非传统的教研室,总监也绝不是传统的教研员。他们来自教学一线,也将留在教学一线,并在一线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景波期望,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教育行政部门插手教学”的状况,逐步实现教师“学科自治”,最终达到教育“管办评”分离的目标。(记者 倪秀 黄蔚 梁伟国)
【近两年四川教育改革盘点】
2014年春季开学
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三免一补”政策覆盖全省80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014年5月
四川省启动实施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着力解决彝区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法定条件应该读书的必须读书、该读完的必须读完、读书过程中能看到就业希望”基本目标。
2014年6月
成都理工大学“攀西战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二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稀土钒钛碲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
2014年秋季开学
四川省内部分小学收到了省里下发的图文并茂的《小学生学法用法读本》。四川省《关于深入推进“法律进学校”的实施意见(2014-2016年)》提出,每年9月和10月为学校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间。
2014年9月
四川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的《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17年四川省中高职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基本建立。
2014年11月
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2015年单招计划数最高可达学校年度招生规模(2014年)的50%,同时,单招中职生的比例原则上应达到50%左右。中职生升学更容易。
2014年12月
四川省教育厅宣布四川省民办学校聘任校长不再需要省教育厅核准。至此,四川省107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民办高校达到33所。本科院校中,民办院校占比46.73%。
2015年3月
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四川推行学区制改革,中小学将实行学区制改革,中学将招收对应学区内小学的学生,同时取消重点初中,重点高中50%左右的招生名额将均衡地分给普通中学,以此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015年4月
四川省对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提出相应要求,全面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所有义务教育公办校对随迁子女“开门”。
《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