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创网二十周年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会上透露,我国的科研财政改革已经启动,科研经费分配将“洗牌”,未来,成果转化率高的项目在申请经费时具有更大优势。
据介绍,数据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与会专家分析,这和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的分配制度密切相关。
我国科研人员在申请经费时,主要依据的是对申请立项项目的介绍以及前景描绘,一旦项目立项,对其绩效的评估项目仅限于论文数、专利数,以及签订产学研合作意向的企业数等,但最终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不在考核范围。
“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播知识和推动科学进步,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东南大学校长易红说。
“科研经费总是投入,而不产生现实效益,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来自英国亚鲍里斯威斯大学的申强教授是全英科研评审委员会政府特聘评委,他介绍,从去年起,英国正式将大学“科研成果影响力”算作科研卓越框架评审时的重要指标,与政府划拨科研经费挂钩,而这一指标最看重的就是科研项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比如,我们课题组研发的用来检测中高档汽车电子线路的软件,每台汽车上都会用,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达4000万英镑,这已经被评审委员会列为大学科研影响力的经典案例。”申强说。
据透露,参照国外的做法,我国由中央财政资助的科研计划改革已经启动,各地财政资助的科研计划改革方案也在制定中,新方案中科研经费将向成果转化率高的项目倾斜。(许启彬 谈洁)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