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徐放鸣 江苏靖江人,曾任徐州师范大学校长,现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学院教授,徐州市人大常委。其学术专长是文化学、审美文化与文艺美学研究,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主要著述有《沫若诗话》《创作个性研究》《审美文化新论》《审美文化新视野》《审美文化与形象诗学》《中国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等。是中央电�
《党报智库 智惠城市》系列访谈NO.2
◎文/徐州日报记者 鲍丕勇 胡明慧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一份《徐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整齐地码在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徐放鸣教授的案头。与它们摆在一起的还有洋洋洒洒数页纸的建言与思索。这是下会后徐放鸣仍在继续的“功课”。
作为三届人大代表,徐放鸣已连续15年参加“两会”。或许是职业使然,亦或是情感所系,参政议政事先做足功课,事后总结复盘,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一切尤显必要。而为徐州的“十三五”谋划一份美好的未来,也是作为“党报智库”智囊团成员之一的徐放鸣所肩负的另一份责任。为此,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徐放鸣教授(以下简称徐),看看他对“十三五”徐州文化如何开局有何思考和建议。
办大学为何要有品位?
记:作为城市文化“智库”,本土高校的实力无疑代表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决定了地方文化所能触及的高度和深度。您曾多次提及“大学精神”这样一个概念,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您怎么定义江苏师大的“大学精神”?
徐:师大一直是一所有追求的高校。这个追求可以用我们的办学定位——“打造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简以概括。在这个表述中,其他都是常见的,像“高水平”、“有特色”是放在哪所大学都适用的常用语汇,但“有品位”却是师大精神的一种特色表达,国内其它学校还没这样表述的。
为什么提“有品位”的说法,这缘于我们对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育人功能的深入理解和多年实践。以前,高校的功能主要是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即教学与科研,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本身的育人功能则很少被关注,因此,常常有人说,当代大学生往往是“有知识,没文化”。从教育背景来看,这些受过大学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学子真的没文化吗?我理解,这种没文化是指,在专业领域之外,当代大学生缺乏更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支撑。师大提出“打造有品位的大学”,就是刻意将大学精神的传承和育人功能凸显出来,并使其成为师大鲜明的办学特色。
如何做到有品位?我觉得,第一,有品位的大学要在精神上有品位,也就是说,一个大学要以精炼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所追求的精神品格。师大的大学精神经过传承,从本世纪头十年的“厚重笃实、艰苦创业”,变为3年前提出的“守正出新,坚志勇为”,这一转变既体现对传统的继承,也体现对当今的创新驱动,以及对价值操守的坚守和实践。第二,有品位的大学要在载体上有品位。比如师大依托徐州汉文化,成立江苏省大学生汉乐团,每次演出确有黄钟大吕一般的气势。再比如,为研究生举行汉式毕业典礼,我们已经坚持了4年。在这个典礼上,导师和学生穿着自己设计的汉服,汉乐声一起,行礼如仪,身处其境的人都有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的代入感。第三,有品位的大学要在活动上有品位。刚刚结束的元旦嘉年华就是这样的一项活动。在这场全校师生的跨年狂欢活动中,女教授团队连续两年表现抢眼,校领导也集体出节目,各单位自编自演的节目异彩纷呈,大家在参与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这项活动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个高端载体。再如,已经坚持一年的“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活动,目前已举行了22期,每期请一位教授与自愿报名参与的同学交流,话题都很生动活泼,有关人生,有关学术,有关青春,有关成长的烦恼,这拉近了教授与普通学子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生动的育人实践。第四,有品位的大学还要有高品位的研究。近年来,师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江苏所有高校中稳定地排名前三。可以说,在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领域,师大的研究水平是很高端的。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陈延斌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家训与优秀家风研究,紧紧扣住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015年召开了国际研讨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也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据悉省委宣传部将在2月下旬承办的全国性会议上重点推介陈延斌教授的优秀家风研究成果。
在“十三五”期间,打造有品位的大学,将是师大在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方面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
大学文化如何引领地方文化
记:发挥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些年来,作为本地高校的领头羊之一,师大在这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师大将如何以有品位的大学来引领有品位的城市文化?
徐:我注意到,江苏省委在去年召开的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江苏文化发展的“三强两高”目标。“三强”基本上是按国家表述来的,“两高”则是江苏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的个性化表述。所谓“两高”就是,打造思想文化建设高地,打造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这体现了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追求。
结合徐州的实际来看,矿大的优势是以科技来服务徐州发展,而师大就应该是以文化来服务徐州发展。这样便形成了两校各自突出优势的服务徐州发展格局。这个格局,在我看来,恰恰是徐州在实现地方发展和高校发展互动方面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文化来服务徐州,以文化来引领市民,这几年师大确实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徐州已连续5年搞“舞动汉风”系列文化工程,我们参与了其中的很多工作。其中《徐州简史》的编纂工作,历经两年取得丰硕的收获,去年8月举行了首发式,在全市的推介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今年《徐州简史》的推介将继续深化,我们将与电视台合作,把徐州历史文化和古今风貌拍成100集的彭城大讲堂向市民推介,让广大市民通过更多地了解徐州、认知徐州,从而热爱徐州、建设徐州,增强对徐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围绕着《徐州简史》和未来的《徐州史纲》《徐州通史》的编纂,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包括赵明奇教授主编的《徐州古方志丛书》,煌煌十大册。它集纳34种志书,其中有不少版本是绝版,或者说是孤版,是很高大上的一套地方志丛书。
另外,我们还承担了“汉学大系”的编纂及海外传播研究,这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第一辑10本书已在陆续出版当中,未来的目标是一共200卷。这200本书将把徐州汉文化,特别是汉代的人文、学术、科技、宗教、艺术等等向海内外进行推介。
去年,师大还参与协办第五届江苏书展。师大的杨亦鸣教授成为书展的形象大使之一,师大编纂的《徐州简史》、《徐州古方志丛书》、乡土中国三部曲等图书举行了首发式,师大的学术精英举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演讲,整个书展不乏师大元素。其中一个精品活动由我校策划和承办的“汉文化的特质和传承”专题研讨会,我们从世界文明对话的视角来看徐州,把对徐州历史文化的认知放到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高度上来解读。这是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凤凰网对论坛进行了全程录制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点击量相当高。
我感觉,师大参与这些文化建设恰恰是发挥师大服务地方功能的特有的优势领域。在“十三五”期间,除了继续参与舞动汉风系列文化工程外,“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也是师大服务地方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江苏省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只有两个节点城市,一个是连云港,一个就是徐州。去年,师大提出建立“一带一路”研究院的设想,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签订协议成为市校共建的智库平台。这个研究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果很丰硕,所举办的国际性的论坛、研讨会和开展的对策研究都很高端。其中,去年10月在徐州举行的“中巴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吸引了巴基斯坦驻华公使亲自来徐参加,由此可见,这个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合作意义。诸如此类的智库研究,也是我们今后服务地方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云龙书院的新愿景
记:据我所知,除了师大党委书记之外,您最近又多了一个头衔——市委聘请您担任云龙书院院长。作为恢复建设的云龙书院的首任院长,您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古彭城曾经的最高学府今后会是什么模样,又会以何种方式继续文化的传承?
徐: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起于唐,盛于宋,止于清末学制改革,历时近千年。一个地方有没有历史积淀,有没有文化传承,人们往往要看书院。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书院,而且这个书院不应该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有其历史传承的。所以,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云龙书院恢复建起来,可以说有其深远的文化意义。
历史上的云龙书院可以说是我市书院中最为著名、规制也最为完备的一个。但其多次毁于战火,目前建设的格局是在清代原址上原样复原,基本保持了原先的建筑风貌。2016年,这座七进院落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
我理解,建成后的云龙书院的定位应该是面向大众介绍和传播徐州历史文化的高地,同时,它也是面向全国的地方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它首先面向大众,有其普及的功能,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通俗的大众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还有高端的研究交流。可以说,云龙书院将会保有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
具体而言,云龙书院在组织架构上,将组建由市委宣传部、江苏师大、云龙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电视台等单位组成的理事会。书院的大事儿,都将在理事会参与的框架下来进行商讨。在经费保障方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地方财政拨款,这是主体,一部分是热心文化建设的企业来提供。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已有著名企业明确表示,希望参与到云龙书院的建设中来。
或许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云龙书院建成后,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收获,获得哪些精神的陶冶。可以肯定地说,新的云龙书院虽不再承袭古代科举的应试备考功能,但它仍将举“书”为魂,将建成讲书、教书、藏书、著书的综合性文化基地。
所谓讲书,就是开展传统文化宣讲、传统礼仪教习、经典诵读、美德训导等宣教活动。通过聘请名师、名家演说讲解、演习示范、建立学术高地,树立高雅文化形象。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每周推出一讲的“彭城大讲堂”,开讲的嘉宾不仅有本地的学界精英,而且还有国内的学术泰斗,他们开讲汉文化,必定会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州人对家乡、对汉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
所谓教书,即开展国文、国学、中医、传统健康养生培训活动,通过大众教育,延展书院文脉,涵养彭城文气。我们的培训班将以分期的方式进行,结业时颁发云龙书院盖戳印章的毕业证书。记得湖南的岳麓书院门口有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令人震撼!我们希望将云龙书院打造成为徐州的“岳麓书院”,每一期毕业的学员,都意味着一种荣耀,意味着人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藏书,即开展地方文献、书籍收藏、展示、阅读活动。目前,全省范围内已有苏州等6个城市建成了“方志馆”。而建成后的云龙书院也将成为徐州自己的方志馆。之前提到的《徐州古方志丛书》等系列文献将被悉数“收编”。
所谓著书,就是服务地方文化需求,以地方特色文史研究为主,开展地方文献整理,地方史研究、地方图书编写活动。相关群体可以在此集会、交流,有目的、有计划地研讨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教育发展的问题,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协作完成全市文化教育等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著书,来丰富藏书,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信,2016年重新起航的云龙书院,绝对是值得期待的。
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有多处对文化发展的表述,您觉得在其中可以看出徐州文化有哪些特质?
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徐州文化部分讲得比较透彻。比如说对徐州文化特质的一种新认识。过去,我们一说徐州文化品牌就是讲汉文化。除了汉文化,我们还能留给别人什么样难以忘却的文化记忆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淮海先烈精神的传承,书画文化、好人文化等,都是过去没有提出的新表述。
淮海先烈精神,即弘扬徐州英雄文化的气概和风骨,这一说法可谓打通了古今,古有楚汉相争的那一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以及更早的古徐国那些有情有义的故事,延续到今天,则有淮海先烈精神。规划中的这一提法,在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在书画文化方面,珠山景区一字排开的专题艺术馆已经陆续建设,张立辰艺术馆已经开张,这对于进一步推介彭城画派,以及书画徐州,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平台,是很值得期待的大手笔。
好人文化也是徐州文化建设的新亮点。过去,我们讲“有情有义的徐州人”,后来又将“有情有义”提炼进新时期徐州精神当中。现在,“情义徐州”又升华为好人精神,围绕着打造好人园,来塑造好人文化。可以说,“好人”这种特别通俗的提法,很能打动普通百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价值引领。我很希望有情有义的好人精神能够成为徐州文化的新的精神特质。
当然,在徐州的文化特质当中,还有一个是由生态面貌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表述,比如说楚风汉韵,南秀北雄。这种视觉的表达,即使在普通百姓的层面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由此可见,原来的徐州有着北方城市特有的粗放,现在则保留了原来的大气,又增加了一种细腻、秀美的东西。这样一种城市景观,更具有一种兼融南北的文化特质。就像那首歌曲《一饮尽千钟》,用古人萨都剌具有苍凉悲慨意味的一首词《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来作为城市的推介歌曲,这本身就很大气。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感的表达,特别能够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座城市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面向“十三五”,如何把徐州的文化特质继续给以强化,而且将其深入到普通市民的层面,成为他们自觉的价值追求。在这个基点上,才能让徐州市民在文化建设上受益,能够得到一种人文精神的滋养,让市民的文明水平有新的进步。
徐州城市特质的新定位
党报智库是新创意
记:党报智库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新型智库平台,它将举学者、官员,乃至全社会之力,为徐州“十三五”的谋篇布局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党报智库,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徐:党报智库的这一创意,对当前徐州的发展特别有意义。它能够聚集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到徐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调研和对策研究中来。
进一步来说,去年的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这个意见已经发布整整一年了,它拓展了我们对新型智库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发挥智库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战略思考。在这个背景之下,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重磅推出了党报智库这一全新创意,恰恰符合当下新型智库建设的全新发展方向,而且立足徐州发展,来完成顶层设计的优化。这一新型智库必将聚合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谋划徐州“十三五”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来解决徐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链接
突出抓好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精心打造重点文化园区和旅游景区,进一步丰富汉文化旅游节、文博会等节会内容,积极发展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创建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抓好市区两级文化馆及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促进文化繁荣,培育更多的文化名人、精品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好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科学素质,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2016年徐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徐州文化建设的相关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