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费时费力 南京高校老师对录制慕课兴趣不大

  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慕课,被称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模式。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7年前,我国要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然而到目前为止,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部官方慕课总共才200多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缺乏激励机制,高校在慕课推进过程中,老师们对这项工作并不积极。

  “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2012年产生于美国,2014年5月,随着教育部官方慕课网站“爱课程网”的正式上线,我国高校正式进入“慕课时代”。据介绍,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意见,到2017年前,要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则要认定3000余门。教育部官方慕课是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5年11月16日,全国2000多所高校推出的教育部官方慕课总数不过233门。

  记者在该网站上看到,233门课程集中在不到100所的高校中,南京8所重点高校,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课程更少。

  “全国420多所应用型本科校,目前在爱课程网推出慕课的只有我们一家。” 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说。

  在宁的一所211高校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该校领导曾经在相关的会议上提出过建设慕课的设想,但是会议结束后也没有见到过相关的行动,到目前为止,该校只有一门和体育相关的视频公开课,这和真正的慕课还搭不上边。

  耗时耗力,录制慕课多数老师“没兴趣”

  高校推进慕课建设为何进度缓慢?

  “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金陵科技学院《宝石加工工艺学》慕课负责人廖望春副教授以她的课程举例,“钻戒在切割过程中要求琢磨成标准圆和多边形,这是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亮度和火彩。什么是火彩?”廖望春说,传统课程在讲授“火彩”这一概念时,会很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借助慕课的动画演示,学生们一下子就能明白。“而这样的慕课课程,需要老师对知识体系重新切分,要求较高。”

  南京大学张亮老师介绍,他在录制“理解马克思”这门课程时,前后花费了4个多月,可以说是耗时耗力。

  据介绍,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录制慕课就是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多出来的一件事。一所重点高校负责慕课项目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联系老师录制慕课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说是“连连碰壁”,愿意做这项工作的老师不多。“加上慕课建成后,需要放到网上接受学生们的公开‘评判’,不少老师对授课效果没底,不太敢尝试。”

  调动老师积极性,有高校在机制上创新

  爱课程网负责江苏地区高校的胡凯飞认为,慕课毕竟是新事物,高校对其有个接受过程。“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慕课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来更优秀的生源,也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毕业生。”陈小虎说,高校抓住了慕课建设的机遇,也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机遇。不过,他坦承,建设速度缓慢和相关的制度设计有关。单靠老师的兴趣来建设慕课,不是长久之计。

  据介绍,金科院在慕课的建设过程中,在激励机制上进行了创新。对于所有立项的课程,学校均定为校级教改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课程立项后,学校将配备专业的团队来提供技术支持,对相关老师进行培训、指导,并全程提供课程建设运行全方位技术保障。建设慕课的老师,在申报各项质量工程项目等方面还都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今年该校还将录制“消防系统工程与应用”“汽车安全与环保技术”“视觉保健康复技术”等10多门慕课。

  南京邮电大学尝试在慕课立项时,给予老师一定的经费支持;北大专门出台了慕课方面的管理条例,将慕课视同常规课程,再根据是否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来计算工作量。

  “学校重视了,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打造出优质的慕课,让学生更方便、更高效、更愉快地学习。”陈小虎说。

 
来源:南京日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6-04-18/35851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慕课  课程  老师  高校  相关  建设  过程  教育部
录制  可以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