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甘晓妹 又一个高大上的“实验区”落户徐州。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徐州市教育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正式举行。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感觉“课改”有点远,但事实上,课改与每个孩子息息相关。 2013年12月,徐州市教育局出台《关于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学讲计划》),正式吹响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大会战的冲锋号,近10万名教师,1800多所中小学校,11个县(市)、区,共同向理想课堂探索进发…… 经过近三年的“学讲”实践,如今,携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徐州教育迎来高位发展的新机遇—— 新起点:拓展和深化“学讲计划”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听上去挺高深,简单来说,“实验区”就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选择一些全国典型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实验区的经验将会反馈给教育部,为下阶段课改决策提供依据。徐州实验区的建立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徐州“学讲计划”的认同和肯定,是对一段时间来“学讲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是“学讲计划”内涵拓展和深化的新起点。 所谓“学讲计划”,是以有组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互助合作学习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通过质疑、展示、交流,深化学习层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 “学进去,讲出来”是“学讲计划”主张的通俗表达。宏观上,这一主张彰显了徐州教育的改革目标: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改变教育的功利生态,重建教育的人本文化,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学讲”本质上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观上,“学讲计划”围绕“学进去,讲出来”的核心主张,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地域学校文化特点,从理念、策略、方法三个层面加以创新,对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原则要求、实施策略、流程结构和评价标准等核心要素作了原则界定、给出了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的操作体系。微观上,“学讲方式”指向的不是一种而是一类教育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下,提供开放的参考范式、路径和要求,为基层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提供了支架和样本,给教师和学生以学与教方式的选择空间与创新空间。要求根据学情有目的地加工组织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与教的方式、有效地实施和创生符合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的课堂教学。 “学讲计划”实施的出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关键是师生关系转变,核心是课程内涵的丰富,目标指向师生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实施“学讲计划”以来,全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型态、师生精神面貌、教育教学成效都有较大的改观,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和肯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徐州市合作共建实验区,更给予徐州教育人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持续深入推进课改的决心和动力。实验区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站在国家课改全局的高度,集聚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智慧,拓展课改交流研究平台,必将为“学讲计划”理论的提升、顶层设计的完善、实践的有效开展打开新的局面、揭开新的一页。 新要求:提高课程领导力和实践力 学校是由课程来支撑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的价值、学校的内涵都由课程的实施来体现。“学讲计划”以教学方式转变作为实施课改突破口,以“学讲方式”实施作为实践“学生为本、学习为本”理念的抓手,让教师们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接受、深化对教育理念、理论的认识。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自主、主动、和谐的教学关系得以建构,民主、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逐步显现。但教学方式转变不是课改的全部,课改的成功最终要依靠每一位教师能有效地实施和创生课程。 不过,很多一线教师在实施“学讲计划”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诸如“教学任务完不成、生源太差、班额太大、教材太难、成绩无法提升”等等。种种问题皆源自于教师缺少课程加工和实施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只能成为教材或课程被动而拘谨的执行者。学校课程管理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理解力和实践力普遍较弱,是推进“学讲计划”的一大障碍。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强化课程意识、提升课程素养势在必行。 据了解,实验区将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制定全市课改规划,构建起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区域特征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既观照学生全面的、个性化发展,亦适应高考改革的分级课程型态,适合本地学生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 新举措:涉入课改深水区的攻坚举措 徐州“会战”课堂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来自于各个层面思想观念的交锋、方法与模式的论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这场改革变得丰富而意蕴深远。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徐州教育人发现,课改越深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越多,解决的难度越大。需要以攻坚不怕难的决心和勇气,遵循规律、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周密的部署、周到的措施加以推进。随着“学讲计划”的深入开展,对“学讲计划”的误解、对自主合作学习认识的偏差、教学素养的欠缺、课程执行力的不足、教学管理的不规范、评价体系的不完备、教师培训的匮乏、面对高考改革应对不力等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 在深化课改的关键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实验区为平台,引入了国内高层次专家的指导,促成了全国课改先进地区的合作,共享了先进的课改经验、丰富的课改资源,开阔了课改的视野,提供了高屋建瓴的课改指导和有力的支持,使徐州教育有了穿透课改“岩层”、涉足课程改革深水区的底气和力量。 新方向:徐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工程 建立实验区具有促进徐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意义。一是观照、反思、完善“学讲计划”。通过合作建立课改共同体,拓展课改交流渠道,获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最新的课改动态,在更广阔视阈背景下观照审视徐州的“学讲计划”,从而达成更深刻的理解、更客观的自我认知。二是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机制。借助此次合作契机和丰富的专家资源,搭建徐州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基于教师核心素养构建教师培训和学习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师学习和培训系统设计和组织,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师的定期培训、自主学习有机组合,实现教师的泛在学习、终身学习,形成教师学习培训的自组织机制。三是形成基于专家指导的校本化研修。让基层教师和学校与专家对接,让学校和地方拥有自己的专家资源,建立起长期、密切的联系,建立有针对性地定期指导的机制,切实解决实践过程中基层教师有心而无力解决的问题;在合作与实践中建立起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机制,使学习、研究、培训成为教师的日常习惯、学校的科研管理机制。四是拓宽教育沟通宣传渠道,搭建名师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利用与实验区合作的媒体资源,为培养、表彰、宣传名师、名校长、名校拓宽渠道,推广课改经验,推出课改名师,扩大教育的社会影响,提高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