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讲人:田秉锷 (田秉锷: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顾问,文史学者,主攻文学研究兼历史文化研究) “儒学”命运与国家倡导、顶端设计相关:因为汉代帝王的托举,“儒学”成为汉代,进而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主旋律和文化主旋律;中国那个垂延数千年的传统价值体系,是在汉代被纳入“国家体系”的,也可以说是一群徐州籍帝王托举了一个山东籍圣人。所以,徐州是“儒学”的支点或“风水宝地”。徐州人曾是华夏文化的有力推手。今人要懂得珍惜、传承,更要增强文化自信。 “时代幸运” 今天,我们在此就“帝王与儒学”关系,开展研讨,是一种“时代幸运”。 97年前,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为“打倒”对象;50年前的“文化革命”,提“破四旧”,儒学在“旧思想”之列;40年前,“批林批孔”,儒学在“批判”之列。而今天,我们可以自由畅谈“儒学”,谁能说非人生之幸?“个人幸福”指数,总是联系着国家命运、时代进退。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儒学”的历史作用:“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儒学两阶段 原始儒学(家)——指的是由孔子开创的,孟子、荀子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家)。孔子死后,弟子们继承其事业,传播其思想。其时,“儒在民间”,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江湖儒学”或“民间儒学”。 庙堂儒学(家)——自武帝“独尊儒术”,儒学进入朝廷,故有“庙堂儒学”之称,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石渠阁会议”后,经学地位达最高点。后“今文经学”成为“国教”而不容怀疑,故儒学自然成为“皇家儒学”。待谶纬之学渗入,儒学开始神学化。 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全真道教王重阳(喆):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千年王国,千年儒学。朝代有断续,儒学一脉传。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是从思想传统来说的。河有源,树有根,一代代的传承,才形成了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血脉”,又称“学统”“法统”“道统”。 大汉的文化重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古文明得以不中断地传承。原因就是:先秦典籍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源头,源头活、根脉通是古文明不断线之因。秦代出现一次文化自毁,汉代出现一场文化自救;保留了“种子”,也就保留了“生机”。汉初帝王“尊孔”“尊儒”功在国家民族。 汉高祖刘邦的历史功绩,可用六字概括:灭秦、翦楚、兴汉。 灭秦、翦楚是两场“大戏”,后人争相传颂。殊不知,这两件“热闹景”都是“季节性”的,唯“兴汉”才是四百年、乃至两千年的大事。 剖析“兴汉”之功,其“制度性”建设又是“阶段性”的;而其关乎“人心”“思想”的“文化建设”则影响中国历史两千二百多年。总之,没有汉高祖的晚年清醒,就没有儒学的千年风采;没有汉高祖的临终推崇,就没有孔子的圣贤尊荣。事实是:一位徐州籍帝王,托举了一位山东籍圣人! 《史记》载,汉高祖刘邦“不好儒”,曾骂儒生为“竖儒”,极端例证是“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后来,他对儒生态度渐渐变化。这与“儒生”作为相关。郦食其为儒生,助其取陈留,占粮仓;张耳是儒生,为其师,反秦战友;陈余为儒生,入陈胜军反秦;陈平、张良、萧何,皆有儒生面目,均为其战友,等等。刘邦周围不乏儒生。另,他自己即有读书经历,只是未作“儒生”而已。 汉高祖对“儒学”认识的真正清醒源于一次对话:“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汉代尊儒崇经 的文化接力 四百年间,汉代存在一场尊儒崇经的文化接力。在高、惠、文、景、武、宣各帝间,得以平稳推进。 其一,汉朝,皇家设有“博士”之官,儒者有了进身之路——这与秦“坑儒”反其道。 汉高祖时代博士第一人是叔孙通。到了宣帝时,在太学立“12博士”。东汉初年,增为14博士。而博士的使命也经历了从“顾问官”到“教育官”的转变,由“帝王师”(顾问)变为“弟子师”。进而将儒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成“士林读本”,从“庙堂”再入“江湖”。 其二,“人”的问题解决的同时,汉朝帝王开始搜集天下图书——劫火仅存者。汉武帝听丞相公孙弘之谏,“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此中国历史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史称“书积如丘山”。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内廷藏书具体场所一在天禄阁,一在石渠阁。 其三,书多了,怎么读?自然要编目——“目录学”于是产生了。天禄阁聚集着众多著名学者,汉成帝曾命刘向等人在此进行典籍整理和校勘。“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称《别录》,故刘向被誉为中国目录学鼻祖。向死,其子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徐州帝王尊孔尊儒,徐州学者校书编目。上下呼应,共同进行中国历史上最悠长的文化建设。 其四,建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文帝时贾山上书建议立太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前124)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中“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设立太学。从此,儒学在庙堂扎根,得以广泛传播。太学生初有五十人,东汉时太学生多时达三万余人,京师形成太学区。匈奴等少数民族也送子弟入太学。太学出现于汉代,这在世界教育史上首屈一指。 完成了救亡图存 的“文艺复兴” 四百年儒学传播,是一次“文艺复兴”,接续的是华夏“学统”“法统”“道统”,前承三千年历史血脉,后开两千年文化峥嵘。在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方面,这四百年的儒学浸润最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汉民族意识”——以儒学“天下为公”为基础的“大一统”观念,以儒学“修齐治平”为德育程序的家国情怀,受儒学仁、恕之道所规范的和谐哲学,以儒学礼义廉耻为坐标体系的道德规范。 汉高祖为汉,也为千年立法——重传统、重传承、重民生、重和谐、重教化。所以,汉代的文化建设具有超越朝代的价值。祭孔尊孔,是汉高祖刘邦的发明,后为历朝历代帝王的文化自觉。 面对儒学百年荣辱的思考 从两千年的文化道统,可以理解儒学的历史价值。近百年,革命天翻地覆,儒学受到巨大冲击,与秦朝有类似处。如今,儒学、孔子又被推崇。这让我们想到汉代的那场“文艺复兴”。 孔子作为教师,优于今天的“特级教师”。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不分国家,不分贤愚,因材施教,学成,三千弟子无一走邪路。教学之外,复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此教师,两千五百年一人而已。 梁启超曾说,(孔子)平易近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步。 尊重历史,当与民族虚无主义决裂。百年以来,儒学被中国的政治家们屡屡批判。这一段的历史,教训沉重:目前体现于官场、民间的信仰缺失,即与儒学精神,即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本道德教养的断裂有关。 因而,本讲的现实意义就是要在保护民族文化遗存上,永远保持清醒的认识,秉持坚定的立场。因为这关乎保卫“民族血脉”“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 另外,还要清醒地认识:文化启蒙、亲近“儒学”、学习“国学”,是一个融文学、历史、哲学、人学于一体的文化工程。借孔子“文行忠信”四字可以概括。学习儒学经典,绝不是背诵教条,实为“思想启蒙”。这既是一次新的“解放思想”,又是一次“文化回归”。终极目标是“人格重塑”“信仰再建”。 图/徐州日报记者 仲冬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