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徐州职业教育40年砥砺前行打造淮海技能人才高地 |
|
||
|
◎文/图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职教强,则教育强;职教强,则中国制造强;职教强,则万众创新创业强。 成长的道路有很多种,在这个新时代,只要有梦想,职教学子同样有机会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砥砺奋进四十载,从1979年开始恢复至今,经过40年探索发展,徐州职业教育以建设淮海经济区技术技能人才高地为目标,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试点,加快建设“产教融合、中高衔接、灵活开放”的徐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改善徐州社会民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政策机遇 创造职教发展“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中等教育结构明显改善,给我市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引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1982年至1985年,徐州职业教育在转变观念中起步:市、县相继建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面向就业设置专业,城市按联办单位需要开设专业,首先为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服务,农村则根据各地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特点举办职业班,同时抓好职业学校师资、教材和实习基地三项基本建设。 1986年至1992年,徐州职业教育在改革探索中壮大。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市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各县纷纷建立县职教中心和乡级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调整布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等措施,事业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全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和普通高中招生比已比较接近,中等教育结构日趋合理。 1993年至1999年,徐州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中前进。改革过程中,徐州职业教育一方面按规划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从侧重办学数量的扩张转向侧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更加贴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000年至2012年,徐州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提高。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徐州职业教育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专业、调整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加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中国“淮海职教节”在徐州多次举办,为学生的求学就业搭建了平台,为职业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培养共同发展提供了机会,让徐州职业教育走出江苏、走出淮海,走进全国。 2013年至今,徐州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以建设江苏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我市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取得明显成效,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徐州提供人才保障。 徐州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专门职教发展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特色专业建设。 除此之外,徐州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意见》,提出一系列新的支持政策,设立政府产教融合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支持特需专业建设等重点项目,对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提高办学质量 增强职业教育“磁力” 在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徐州还注重加强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专业能力建设,徐州职业院校发展在经历过规模扩张、办学提升两个阶段后,按照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转型一批的思路,启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工作,整合资源办好品牌特色鲜明的骨干职业学校。 到“十二五”末,市区职业院校减少为17所,办学规模由校均不足1000人增加为4000人,各地中专校实施异地新建,规模化办学效益初步显现,形成“市区重点办好高职校,县区重点办好中专校”的格局。2012年,徐州市被省政府设立为江北唯一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徐州职业教育把专业建设作为职业院校的龙头工作和内涵建设的核心,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全市职业院校专业总数从256个调整到206个,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4个,居全省第四位。 与此同时,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组建“现代农林”“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五大职教集团,“现代农林”职教集团对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先进制造”职教集团对接装备制造、高端装备产业,“商贸物流”职教集团对接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信息服务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占职校生总数的75.4%。 多所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拥有国家级“煤矿安全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鉴定考核、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对外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被誉为江苏模特新工厂,是徐州职业教育一张亮丽名片…… 围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徐州职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抓好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团队、创业扶持四个方面,以创业社团为基本纽带,以创业大赛为抓手,促进创业水平提升。 在创业创新实现了“三个突破”,即人员从中职生扩展到全体职教学子、范围从徐州职业学校扩展到淮海经济区、成绩从全省中后游进入了全省第三名,使“职教创业、职教创新”成为了全市职业院校喊得最响的一个口号。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促进人们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对此,徐州职业教育还提升专业产业吻合度,为满足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经贸高职校整合市场营销等专业资源,开办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投入2000万元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物流实训基地;对接“互联网+”的新业态,邳州中专建设苏北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徐州职业教育还积极加大培养力度,实施学历、职业资格“双达标”工程,开展三年轮训、两年一轮企业定岗锻炼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奉献在教学一线,初步形成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职教人才队伍。 目前,徐州市有职业院校30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技工类学校3所,在校生13万人,专任教师6850人,建有18个大类206个专业,呈现出办学规模大、专业覆盖广的特点,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办学实力逐年显著增强,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其中,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学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徐州的三个职业院校,成为拉动徐州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三驾马车”。 实现产教融合 培养实用技能“高手”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历练、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对此,徐州职业教育积极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施“3+2”“3+3”“3+4”中职、大专、本科分段培养项目77个,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800余人。第一届“3+4”分段培养顺利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升学率达到95%。 铺就校企合作“高速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努力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实习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积极开设企业订单班、冠名班和打造校外实训基地等深化校企合作,与当地220家龙头企业、8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起紧密型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9个,居全省第二位。 打造立德树人“新载体”。积极组织赢在徐州“职教杯”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开展“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主题活动,弘扬“进德砺技、精益求精”的校风学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综合成绩连续八年保持江北第一,成为徐州职教向全省推介的重要品牌。 与此同时,徐州职业教育还围绕产业办专业,与发改委、人保局、教育局共同开发政、校、企、地四方合作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产业链 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联动,开办了15个新兴产业培养项目,组建了“服务外包”“健康养老”两大职教集团,搭建了20个实训平台,让市场和人才的距离更紧,人才和岗位的需求更紧,真正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职教发展理念。 40年间,徐州职业教育从1980年代的百废待兴,到1990年代的热火朝天迅猛成长,再到新世纪的健全完善;从政府推动到市场驱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断头路”到“立交桥”,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职业教育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和提升,在徐州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徐州职业教育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需求;推进职教平台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实施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工程,适应产业升级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承载着两大公共服务产品的历史重任:弘扬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经过多年发展,徐州有充分信心,使职业教育由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转变为“理性选择”甚至“首要选择”,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当前,徐州职业教育正开足马力,秉承着“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功”的目标,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让徐州职业教育成为淮海经济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高地,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新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