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源头再出发 ——“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走进徐州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逐渐形成。4月22日,“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丝绸之路与汉文化调研”第一站走进徐州。为期一周的调研,于文化遗存中探寻民间智慧,先后深入徐州市区及沛县、丰县、邳州、睢宁,随后又去了淮安市盱眙大云山汉墓以及安徽省萧县、河南省永城市等地。一圈走下来,参与调研的专家纷纷感叹:“徐州的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精彩,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肯定大有可为。” 探源徐州,正本清源 两汉时期徐州是丝绸之路东端重要城市,当前徐州是国家确定的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近年来,徐州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大局,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已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徐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逐渐实现与周边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紧密交流合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说:“徐州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汉文化积淀相当深厚。走进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楚王陵,就能感觉到浓浓的汉文化扑面而来。”们馆长还表示,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徐州就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州也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徐州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上都大有可为。 “如果把西安的汉文化和徐州的汉文化来比对的话,徐州的汉文化的生活气息会重一些。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如何将徐州汉文化元素提炼、整合、再创造,续写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正是当今需要研究的课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赵颖说。 立足当代,面向未来 据了解,此次在徐州开展的文化探源是中国民协研究资料部策划并实施的“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系列活动之一。该工程是国家财政扶持的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项目,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自2016年1月实施以来,已先后走进黑龙江、福建、新疆等地开展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田野资料。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文化兼具地域性和包容性。”中国民协研究资料部主任王锦强表示,探源,不仅是为了发现当地历史印痕,更是为了从民间文化源头汲取智慧,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建设提供发展选项。 “比如,汉画像石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原创、未来的自主文化产权、文化创意提供更多的启示、借鉴、元素。”王锦强说:“那么,我们如何吸收和利用?第一是了解,第二是学习,学习古人的良苦用心,学习我们祖先真实的情感表达,学习他们的真实内心向往。” “过去我们总以为我们的祖先过时了,其实他们不比我们笨。他们想得更长远,想到了千秋万代,想到更遥远的地方,恰恰我们当代人常常就只想到了当下和今天,这需要我们向他们学习。”王锦强说。 他还表示,发展最主要的资源是继承,继承祖先的精神,提升我们文化的创造能力,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凝神聚力。未来,“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将采取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等多种形式深化调研,用文化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文化的触角延伸至更远。此次汉文化探源之后,专家将写成调研报告,并推出调研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