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开学典礼,南京市第九中学的校长张恒柱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让他成为朋友圈里的“网红校长”。2019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张校长再爆金句,一篇名为《不要在泛娱乐化时代迷失自己》的演讲再次刷屏朋友圈,张校长说,如何让同学们能思会想、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呢?在这里,他给同学们提供三把开启大脑宝藏的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是“思考力”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波澜壮阔的年代,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充满了焦虑,从本质上说,焦虑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和本领不仅无法预知未来,甚至无法应对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父母们在用焦虑笼罩自己的同时,用宣泄和吐槽让焦虑恣意蔓延。放下过度焦虑,避免不良情绪传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强大的思考力武装修炼自己。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始进入泛娱乐化时代,我们时刻被海量信息包围着,想安静地看会儿书,做几道题,手机来了消息,网页跳出弹窗,不是这个明星绯闻,就是“速看、震惊”这些标题党,但等你打开,满足好奇心后,看书学习这件事,早已被冲击得支离破碎。
这些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对于我们而言,既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任何价值而言,但今天的生活中,这些人为制造的快乐数不胜数,我们的思考力和注意力已被冲击得既不完整,又不连续,先是我们的时间,进而是思想就是这样被占据了。
波兰裔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奶嘴理论,他把这些量身制作的娱乐信息叫做“奶嘴”,他说公众们沉溺在这些眼前的快乐,逐渐温水煮青蛙,失去了上进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终会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我们选择了怎样的媒介工具,工具就用怎样的方式塑造我们。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也习惯从重复的行为中获取利益,而一旦掉进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感官刺激中,你就很难再投入精力到“高投入”的现实中去。
所以,面对既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人文精神和内在理性,更需要强大的思考力,唯有如此,你才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抗慵常、平凡、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
第二把金钥匙是“专注力”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斯坦利在1971年启动了一个超常儿童研究项目,在45年时间里跟踪了美国五千名全国排名1%的超常儿童的职业和成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五千名儿童绝大部分成为了一流的科学家、世界500强的CEO、联邦法官,包括扎克伯格、谢尔盖·布林等人。斯坦利用的不是智商测试,而是SAT考试的数学分数,他发现,智商和整个学习的关联性远不如专注力的关联度高, SAT考试的数学分数成绩好的人专注力也高,学生只有达到在外界看起来十分专注、刻苦、自觉的学习,而自身认为十分自然的时候,学习就进入了有效的深度学习阶段。也就是说,一个人越专注,他将来获得成就的比例就越高。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每一个自律者都是很专注的人,当一个人缺乏专注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诱惑的影响,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
去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请不要假装很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清华大学学生傅宇杰在讲述2018年清华年度人物时用了一句话“所谓天才,不过是每一天的积累成才”。
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我们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这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在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让你发自内心地感谢高中三年夜以继日的专注和付出。
第三把金钥匙是“学习力”
我们学校高二有个物理老师领衔做了个《跨学科联席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仅上学期一个学期她就和其他学科老师联合开设了10来节跨学科整合课,不同学科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个内容,给同学们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利于激发大家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力。
现在我们国家每年毕业几百万大学生,这中间80%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和自己从事的工作不对口。有人预测说再过20年时间,60%的岗位会消失。有些人不信,因为未来的变化比我们的预测还大。二十年的时间对这个社会的改造就能达到巨变,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即使是专业对口,我们在大学时学习的知识,到毕业时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力,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想有所作为确实要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高初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同学适应得快,有的同学适应慢,适应慢的同学要做的不是拼命学习,把别人玩的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而是增加学习动力,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自我规划选择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们,老师们,站在新学期的开端,在学校向新的目标发起冲锋的时刻,我提出“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泛娱乐化时代如何不迷失自己”这个严肃的话题,是期盼同学们在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敢做弄潮儿,不做溺水者!相信你们,祝福你们!
选自扬子读写网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