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互联网+农业”:“土”和“洋”撞出化学反应

 盛夏时节,山东省栖霞市寺口镇灵山村村民阎培海正在田间查看苹果树的生长情况。“这棵树叶片发黄,果子结得也不多,我得问问专家。”他拿出手机对叶片拍照后发到App“田田圈”上,种植专家很快对果树进行了远程诊断,并在微信群中发回诊断音频。按照专家的指导,阎培海给果树喷洒了农药。

 
在栖霞,通过“田田圈”平台,农民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农业资讯和种植技术、向专家咨询问题和远程诊断,还可以选购农资产品、申请小额贷款等。在广阔的中国农村,“互联网+农业”正在改造农业领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已经深入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随着“互联网+”大潮涌动,人们眼中最“土”的农业跟最“洋”的电子商务之间,正在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在“互联网+”时代,一张巨大的农业物联网,正如浪潮一般向田野间袭来。“互联网+”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来解决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
 
“农产品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产供销信息沟通不好;农业和为农业服务的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些难题纷纷指向了一个出口,就是互联网。”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农村产业研究室主任张元红表示,互联网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传统农业走向信息化、精准化、智慧化。
 
在互联网落地农业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互联网+农业”和“农业+互联网”这两种商业模式。“‘互联网+’是化学反应,‘+互联网’则仅仅是物理反应,‘互联网+’必须打破原有的格局,是自上而下进行颠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吴革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发展“互联网+农业”依然面临观念转变、商业模式的构建、物流配送、人才与资金短缺四大难题。农业拥抱“互联网+”,不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农业”既要接地气更要聚人气。张元红表示,我们现在的物联网建设不仅缺技术,也缺人才,要加强培训,让更多的农业互联网人才喷涌而出。同时,要加快示范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做强农业物联网产业链,最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打印] [收藏] [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5-07-09/7879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