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众化推动餐饮业逆势回暖2015年全行业收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三年来,各地高端餐饮企业或逐步退出市场或经历“大浪淘沙”谋求转型,餐饮业回归大众化消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餐饮收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行业发展亮点频现。
挤泡沫、重洗牌:大批企业“成功转身”
在四川成都,高档酒楼“狮子楼”总店改头换面,砍掉了628元一份的“佛跳墙”,把部分停车位改为存放电瓶车,让曾经“过店不入”的普通百姓变成了常客。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介绍,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寄生于公款和奢侈消费的高端餐饮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一批高档餐饮企业相继停业,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9.0%。
“尽管整个餐饮业因此‘发了次烧’,但对行业自身发展来说却是好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等于是帮助餐饮业把不正常的泡沫挤掉,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冯恩援说,2013年的触底是让中国餐饮业回归本质和理性消费的契机,一批转向大众消费的高档餐饮企业得以在此轮“洗牌”中“成功转身”。
记者在湖南长沙“57度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新开的门店“小猪猪”店看到,这间标榜“中国最萌的烤肉餐厅”里卡通玩偶遍布,黄金时段消费者需要排长队等位。“200平方米的店,一天翻台可达7次,客流达1000多人。”该公司市场总监肖赛峰介绍说,其实几年前“57度湘”主打的是高档餐饮会所品牌,2012年高档餐饮品牌的营收占全公司60%以上。如今公司旗下8个餐饮品牌中,中档消费约占75%,2015年,公司新增的124家店面几乎全是中档门店。
多元化、多层次:大众餐饮市场份额超八成
整个餐饮业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显示,大众化市场需求是行业逆势回暖的最大动力。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大众化餐饮市场份额已超过80%。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过去全国餐饮百强中基本都是高端餐饮,但目前快餐类企业已有19家,营业收入占全国餐饮百强总营业收入的近四成。
冯恩援认为,我国餐饮业发展正呈现出“三小三大”的新特征:
“小店面大后台”,产业链条全面延伸。中华老字号“全聚德”围绕品牌产品开发副产品、发展食品加工业,并将销售北京特产的“京点食品店”开到了北京南站、首都机场等地。2014年,“广州酒家”食品加工业占总营业收入的74%,达10亿元以上。
“小产品大市场”,连锁经营渐成规模。创立于杭州的“外婆家”餐厅主打杭帮菜,就餐环境时尚精致,市场定位却很“亲民”,平日里基本每家店都有排队等位的场面。目前“外婆家”餐饮集团在60多个城市推出了“蒸年青”“动手吧”等十几个子品牌,全国连锁门店数超过160家。
“小群体大众化”,高端市场仍可深耕。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丽华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品质意识的变化,大众消费中仍存在一定的高档需求。比如人均消费300元左右的“大董烤鸭”在北京的门店不降反增,从2012年的3家扩大到2015年的10家,其具有创新专利的烤鸭、饱含文化创意的“大董意境菜”等,成为吸引高端消费者的卖点。
风气正、政策好:正本清源助力餐饮业发展
谈及餐饮业此次“化茧成蝶”度过转型期,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中央八项规定把餐饮业的发展拉回正轨。成都市美食之都促进会会长何涛说,公务消费带起的畸形消费理念受到遏制后,餐饮业逐渐回归服务本质,这促进了餐饮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引导餐饮业“除旧疾、树新风”也起到积极作用。商务部在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并于2015年在杭州、广州、成都3市开展了优化餐饮业发展环境试点。试点城市采取简化行政审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措施,引导餐饮企业迎合大众需求,提供平价特色服务。
“双创”浪潮中,作为传统创业增长点的餐饮业也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中焕发新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掀起一股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新服务实现多元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双创”风尚。
借助于“互联网+”的餐饮外卖业在2015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通过网络和企业APP订餐的比例已达到40%。北京“宅食送”合伙人谷盈阳告诉记者,2015年受国家“双创”政策鼓舞,她下海与几个朋友共同创业。“宅食送”作为垂直外卖O2O品牌,主要针对写字楼白领人群,提出了“名厨美食外卖”“煮饭洗菜都用净化水”“30分钟内送达”等服务承诺,在不同商圈开出多家连锁店,创业不到1年就获得1500万元首轮融资。(据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杨舟、吕昂、杨迪、谢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