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贾汪下一盘生态大棋 赢一城绿水青山

 

 
 
 
 
 
 
 
 

 

  ◎徐州日报记者 郑薇

  ■题记

  日前,贾汪潘安湖湿地传来喜讯:经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联合认定,全国35家景区正式入选2015年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其中潘安湖湿地与苏州常熟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双双成为江苏省获批者。至此,我省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数量达到6家,总数居全国第一。

  这一殊荣,正是贾汪近年来在生态建设上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不断求索的硕果。

  在十二五期间,贾汪高擎生态转型的大旗,奋力突破,缔造出一个与“百年黑色煤城”迥异的“山水贾汪”,书写了生态建设的传奇,也使贾汪一举颠覆旧貌,优雅转身,成为广袤的苏北平原上一处田园牧歌式的明珠小城。

  5年来,贾汪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全面开展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矿废弃地治理和宕口整治,全力实施潘安湖治理、凤鸣海改造、督公湖扩湖和锦凤溪、玉龙湾等水系贯通工程,生态修复与环境再造取得显著成效。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六大行动计划”,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持续保持秸秆露天“零焚烧”,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稳定在85%以上。同时,大力实施荒山绿化、京沪高铁沿线绿化、公园敞园改造、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分别提高11.7和4.7个百分点。建成省级生态区,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评估,先后荣获“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等荣誉称号,“山水贾汪”的特质得到充分彰显,山清水秀的贾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塌陷地治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贾汪有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史,素有“百年煤城”之称。全区煤炭储量4.68亿吨,累计开采近4亿吨,为江苏乃至全国早期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煤炭开采,全区塌陷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塌陷区人均耕地仅有0.46亩,直接受采煤塌陷影响的群众约5万人。

  2011年秋,贾汪迎来了具有历史性的转折机遇。当年11月11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出炉,贾汪名列其中。随后,省、市相继出台《关于支持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贾汪迅速抢抓发展机遇,以“四个转型”为导向,适时提出“山水生态城、休闲度假区、徐州后花园、城市副中心”的发展目标,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贾汪找准生态转型作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转型。为此,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贾汪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等多个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和方案。规划目标:到2013年底创建成省级生态区,到“十二五”末创建成国家生态区。

  潘安湖治理工程,为建国以来首次以“综合整治”作为独立科目单独立项,现已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并通过省级验收。建设规模1.74万亩,一期累计投资18亿元,项目区95%以上土地为贾汪长期采煤塌陷严重区域,通过“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整治,对采煤塌陷破坏的土壤进行重构,恢复土地生态调节功能。

  潘安湖改造工程“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形成了4000亩开阔水面和2000亩湿地景观,成为全国采煤塌陷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样板与典范。潘安湖二期工程在延续一期风格的基础上,新增景区面积3880亩,总面积达到11000亩。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来徐寻根祭祖时,曾这样评价潘安湖:“一潭碧水,用人工的方法,补救了另外一次人工的失误。”

  如今,这片历经风霜的百年矿区华丽转身,成为“湖阔景美、绿林成荫、游人如织”的生态公园,实现了“南有云龙湖、北有潘安湖”的生态新格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潘安湖湿地已成功创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成为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和中国最美的乡村湿地。

  潘安湖项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项目示范基地、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土资源部野外观测研究基地——黄准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贾汪野外基地等重点课题。2013年10月,中德空间规划研讨会在徐召开,中外专家对采煤塌陷地上修复建成的湿地给予了高度赞誉。

  在做好潘安湖项目的同时,贾汪还对城区周边的采煤塌陷地进行环境修复治理,大大改善了地表严重损毁、道路破损、垃圾乱倒的状况。兴建了首个以煤矿为主题的公园——五号井矿工公园,在城区北部塌陷地修建了凤凰泉湿地公园,对因采煤塌陷损毁的人民公园进行修复改造并更名为东方鲁尔广场。修复治理和改造后,采煤塌陷地旧貌换新颜,为百姓提供了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与居住环境。

  据了解,迄今为止,贾汪区共实施验收合格的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82个,治理总面积6.92万亩,实际新增耕地4.11万亩,累计投入复垦资金5亿元,实施国家重点项目2个(商湖、紫庄)、国家农发塌陷地复垦项目5个、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8个。

  与此同时,贾汪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编制相关规划,及时全面地对全区采煤塌陷地、废弃矿山、地质遗迹等进行核实调查,编制了《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规划》,并通过省市专家组论证,将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纳入全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报至国家发改委;着力创建绿色矿山,邀请专业资质队伍协助龙山水泥灰岩矿、大蒋门水泥灰岩矿,分别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绿色矿山”评审;全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积极实施完成了京沪高铁沿线贾汪段8个采石宕口治理绿化工程,消除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效提高了京沪高铁沿线环境面貌。此外,还对省级叠层石地质公园开展保护,大力推进公园建设,设立一系列保护标识,完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荒山造林: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海洋

  贾汪多山,283座山头星罗棋布,绵延逶迤,占全区面积的1/3。山体多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山高坡陡、缺水少土,植被生存环境极差,生态条件恶劣,自古荒芜。建国初期,贾汪森林覆盖率仅为1%,其间虽历经几代人造林育林,但直至2010年底尚有2.7万亩荒山尚未绿化,占全市荒山面积的1/4。让荒山变绿,让家园变美,一直是贾汪人民的梦想,也是生态修复的一大难题。

  严峻的生态现实触动着市、区两级决策者的心灵,更激发了他们改变现状的勇气和胆略。2010年9月,全市“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将之作为建设绿色生态新贾汪的难得机遇,决心再续50年前“石头山上种茂林”的传奇,争取用4年时间,让绿色尽染贾汪的每一座荒山。

  2010年12月20日,18支专业队伍、数千名施工人员正式进驻大洞山施工现场,全市“二次进军荒山”攻坚战在贾汪率先打响。

  “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面对种种困难,贾汪及早着手、多部门协同作战,一一攻克了路、水、电等诸多难题。

  提前修筑道路。大洞山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仅有几处荆棘小路。2010年11月,贾汪集中人力物力,仅用3天就完成了进山道路的工程设计、现场放线测量及相关附着物补偿工作;仅用15天就开山辟路,建设完成了16处、长18公里的碎石路面,以及4000平方米的会车和回车场地,保障了施工机械和队伍准时进驻。

  多方调配水源。大洞山周边远离河湖水库,林区地下水源匮乏,仅靠开挖机井不能满足大规模造林需要。为此,贾汪不惜代价、大胆创举,投资500万元实施了不牢河引水上山工程,从不牢河抽取地表水经四级翻水至绿化山头。2011年1月19日,引水工程成功试水,每天调水量达到1.5万方,大洞山顶无水的历史就此终结,汩汩清流直达各个山头。

  大洞山主峰海拔361米,为全市第一高峰,裸石率近70%,平均坡度达四五十度,造林立地条件全市最差。施工中,所有参战人员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并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在树坑开挖中,寒潮屡屡来袭,气温最低降至零下12℃。大洞山最陡处坡度达70度,人几无立锥之处,何况还要在平均土层厚度只有15厘米的嶙峋乱石中挖出标准树坑。但是,凌厉的山风中,2000多名工人奋力地抡着镐头,坚硬的石缝只能用铁钎撬,工具使不上劲时,就用手直接抠,镐断钎弯是常事。为节约时间,大多数工人把干粮和水瓶带到了山上,远路的工人则在山上搭帐篷或住在防空洞里,铺上稻草就是床,石头坡成了“凉衣台”。

  面对无路的石头山,苗木和造林物资上山格外费力。每棵苗木重三四十斤,工人只能一人扛一个,手脚并用地爬上山。为了节省体力,在陡峭的地方,工人们就排成长龙,依次向上传递树苗。对于裸石树坑,施工队伍拉来了客土,再由人一袋袋扛到山上。在大洞山南面险坡,工人们必须在腰间栓上保险绳,才能下去栽树。

  市“二次进军荒山”督查组称,“贾汪在全市最难的造林条件下,创造了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

  据统计,2011年初至2013年底,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投工20万多人次,引水上山160万方、调运客土20万方、开挖树坑260余万穴,栽植侧柏、青桐、乌桕、栾树、五角枫、女贞、刺槐等乔木260万棵,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等花灌木320万株,成活率90%以上,把1.9万亩荒山变成了林海。2014年春季,又一鼓作气,在汴塘、江庄两镇绿化荒山8000亩,至此全区已完成荒山绿化2.7万亩,为加快生态修复、建设绿色贾汪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也为徐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出了特殊贡献,并铸就了“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善于落实、乐于奉献”的贾汪进军荒山精神。

  目前,贾汪荒山绿化工程已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造林的样板工程,国家林业局给予高度评价。登临今日大洞山,满目葱绿,林波翻涌,生机盎然,昔日荒山早已变成了人们休憩养生的旅游胜地。荒山造林变“难题”为“财富”,贾汪交出了最好的答卷,做出了最美的样板。

  此外,贾汪依托独有的山水林业资源,成功打造了潘安湖湿地公园、大洞山茱萸寺景区、督公湖景区、生态桃园景区等一批森林旅游景区。据统计,通过连续实施多层次立体化绿化工程,贾汪已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1000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区”、“全省绿化造林先进区”等称号。

  环保强基固本:天澄澈水碧透镇村更清洁

  2011年,贾汪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2014年7月,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区;2015年7月,22项创建指标和4项基础工程基本达到创建要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总体目标下,贾汪狠抓生态环境指标提升,有效地夯实了环保固本强基新基础。一是做好各级各类生态创建工作。按照以村及多个生态功能区为点、以镇为线、以区为面,抓点连线的工作思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创建成功131个市级生态村、20个省级生态村、3个国家级生态村、10个国家级生态镇,达到了镇级创建全覆盖;二是推动四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即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卫生保洁清运体系建设、医疗废弃物处置体系建设、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努力做到四项工程全覆盖。全区11个镇级单位全面建成垃圾中转站,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市场化运行体系全覆盖;三是落实好各项创建指标,做好约束性指标的达标工作。目前,贾汪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化率、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逐年提升、外来物种调查与防控等创建工作也逐步深入开展。

  全面推进“碧水工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围绕“山抱城、水绕城;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整体构想,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入城”的调水工程,以及“十纵五横一环”的水网工程,疏通“断头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环,挖掘丰富的泉水资源。共完成投资5.63亿元,先后实施了不老河、屯头河、玉龙湾、十里花溪、锦凤溪、朝阳渠等清淤和水系贯通工程,高庄泵站、泉河泵站、督公湖补水管网等补水设施工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以及潘安湖、督公湖、凤鸣海、凤凰泉等湖泊、水库生态修复及生态湿地建设工程等6大项59小项工程。全区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河流绕城、湖水映城、水网织城”的健康水生态系统,成就了“通、动、清、灵、美、安”的水生态景观,打造了“山水贾汪,美丽泉城”的鲜明品牌。

  截至2015年底,除创建成潘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外,还创建了南湖、玉龙湾、凤鸣海和凤凰泉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和耿集办事处省级“水美乡镇”,及崮岘村、柳园村、铙钹村等13个省级“水美乡村”。

  强基固本的同时,贾汪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扩大生态红线保护类型及面积,大洞山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由最初的38.05平方公里扩大到39.4平方公里;设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运河清水通道保护区,划定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及重要湿地红线等,严守了186.5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目前,全区生态红线保护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有效保障了贾汪区的生态平衡。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目标。2014年,贾汪在全区122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七个一”整治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丢、杂物乱放、柴草乱堆等问题。全区共收运垃圾6.3万吨,清理积存垃圾及乱堆乱放8.4万余处,栽植绿化树木83.2万棵,硬化道路58.4万平方米,建设柴草集中堆放场192处,改造和新建水冲厕所195座,修建下水道12.5万米,提前1年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创建三星级康居示范村8个。同时,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连续3年实现“零”焚烧,实现小麦秸秆还田25万亩,马庄村二期秸秆废弃物太阳能制沼气示范村项目,还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伴随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让幸福看得见,让蓝图摸得着,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村美人乐景象正在形成,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全区涌现出马庄、荒里等一批“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与此同时,贾汪积极推进“蓝天工程”,铁腕抑制高耗能污染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企业清洁化生产,以电力、钢铁、焦化、水泥、造纸、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持续加大现有企业的治污减排。对全区49条中小型水泥生产线全部实施拆除,对84家小炼焦、小钢铁等企业依法关闭或取缔。积极推进企业绿色化生产,实施技改节能项目,“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生态旅游:打响品牌引来八方宾朋

  生态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打造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这是贾汪最新确立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相较几年前近似于空白的旅游产业,眼下依托生态转型的成功和旅游项目的精准开发,贾汪旅游产业蓬勃兴起,呈现井喷之势,正逐步成为新兴生态旅游城市。山水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拥有潘安湖、督公湖、大洞山三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卧龙泉、凤鸣海两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境内,京杭大运河、不老河横贯东西,无数湖泊星罗棋布,万亩榴园、万亩桃园和20余个乡村休闲旅游点也极具吸引力。

  贾汪生态的改善,使生态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伴而兴。万亩薰衣草文化创意园、茱萸养生谷、龙须河生态农业科技园、佳园观光生态园、耿集万亩草莓园等一大批生态休闲观光项目加快建设,将门山古村落、郑家大院等农家乐项目各具特色,大洞山风景区、潘安湖风景区已成为徐州市“七山七湖”旅游第一品牌,贾汪区也成为徐州主城区和周边百姓周末休闲度假的青睐之地。

  目前,贾汪区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旅游集聚区,打造十大特色中心。即“大洞山宗教禅修中心”,打造国内第一药师佛道场;“潘安湖休闲度假中心”,以潘安湖乡村湿地为特色,打造中国第一美丽湿地;“马庄村乡村旅游中心”,以马庄村民俗文化为特色,打造华夏第一村;“凤鸣海奇石观赏中心”,以山石资源为特色,打造天下第一石;“督公山户外休闲中心”,以山体运动为特色,打造华东第一雪;“督公湖教育拓展中心”,以山水资源为特色,打造江苏第一伞;“茱萸养生谷养生养老中心”,以山体木屋、绿色餐饮为特色,打造淮海经济区第一自驾游基地;“土盆村温泉康体中心”,以地质科普文化为特色,打造江北第一泉;“权台矿科技创意中心”,以煤矿工业遗存为特色,进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再造,打造国家4A级景区“东方新鲁尔”;“卧龙泉文化博览中心”,以红色文化为特色,打造徐州红色第一园。

  至“十三五”末,将贾汪建设成为苏北生态旅游发展的样板区、全省旅游创新发展的先行区、淮海经济区休闲度假的首选区、全国转型发展旅游的示范区。

  不得不说,在生态修复与转型的带动下,贾汪旅游产业创造了5年五突破的奇迹:产业从无到有、项目从弱到强、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实力从全市倒第一跃升至连续3年第一,已由产品单一向满园春色发展、由黑色形象向绿色主题发展、由行业管理向品牌管理发展、由弱小产业向主导产业发展,成为贾汪现代服务业中最斑斓多姿的部分。而且,贾汪全域旅游的大潮正在波起浪涌、呼啸而来。

  ■结语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介绍说:“‘十二五’是贾汪生态发生巨变的时期,生态的持续改善彻底颠覆了贾汪传统煤城形象,生态环境已然成为贾汪靓丽的名片。目前,‘十三五’已经拉开大幕,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持续抓好采煤塌陷地和矿山宕口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红线区管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确保主要生态指标领先全市,构建更加宜居的绿色家园,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最终建成国家生态区。”

  2016年,贾汪将继续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新增绿化面积1.5万亩,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开展“五水”共治,强化区域供水、实施丰沛尾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精心组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畅通城区排水、深化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水更清”行动计划。同时,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强化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源头控制,逐步化解历史欠账,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6-03-15/35254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