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孙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围绕着“开好局、紧在前”这个全年工作总要求,我市将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开门红。3月22日,《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将产业强市放在了建设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更充分的新徐州的首位。 未来五年,怎样推动产业强市战略向前发展?《纲要》中提到,我市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基本导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主干部分,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技术先进、协调融合、优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推动先进制造业 迈向中高端 2015年3月18日,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首台“汉风”重卡在徐州高新区下线,填补了我市在汽车产业这一高端制造业的空白,也圆了徐州人的“汽车梦”。 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已经投产半年多的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各汽车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公司总经理罗东海告诉记者,汽车产业链非常长,在主机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迅速围绕主机厂形成一个大的零部件产业链,生产规模可能比整机还要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强。“十三五”期间,徐工汽车将把目光集中在实现百亿元战略目标上,成为国内商用车行业的主要竞争者和效益领先者,并生产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从而形成以整车为主体、零部件为依托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规划》中,有关于未来5年制造业的描述:在落实《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意见》的同时,我市将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煤盐化工、冶金和建材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将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制造业技术装备升级计划,推进制造业装备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5,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超过300家。 在打造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面,将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工程机械、光伏光电等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建设“智慧集群”工程,构建网络化产业集群。 “诚然,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我市的工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王峰表示,未来我市将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产品效益质量、劳动生产率双提升。同时,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进重点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打造徐州品牌、徐州标准,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等方式,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拓展先进产能发展空间。 加快现代服务业 扩容提质 今年1月26日,南京银行徐州分行开业仪式暨银政企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我市“招金引银”又结硕果。 从2009年我市成功引进了莱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引银入徐”战略就在我市取得了良好的开端。2011年以来,我市又引进了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即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进一步激发了徐州金融市场活力。 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随着我市一大批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和城镇化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和加快实施,对建设资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中,这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据市发改委服务业处处长祁树华介绍,未来几年,我市将重点发展金融消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加快发展居家、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服务。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面落实《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幅高于服务业0.5个百分点,培育形成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家,打造一批省级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 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加快旅游强市建设,建成“六位一体”旅游服务中心,提升旅游运营管理水平,培植千亿元旅游产业。 同时,我市还将高水平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培育50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集聚区达5个。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乍暖还寒时节,在睢宁县睢城镇五里堂村蚕桑示范基地里,新建的桑园里栽植了整齐的桑树苗。据介绍,近年来,睢宁县积极发展蚕桑规模化经营,采取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建立桑园保护区等各项措施,大力培育蚕桑生产大户和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不断推广适度规模生产模式,为推进蚕桑生产创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而这里,则是睢宁县大力推进蚕桑生产以来建设的又一个项目。 “蚕桑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传统产业。近年来,我市蚕桑生产规模呈下滑态势,主要是蚕桑业总体生产模式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吸引新生劳动力的参与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市农委蚕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我市蚕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以前咱的蚕桑生产都是单打独斗,既吸引不来人,也没有人愿意给咱投资。现在实现规模经营以后,不仅有合作社给我们投资了,还推广了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一年下来,我们农户的收入翻了一番。”养蚕大户周师傅告诉记者。 “未来5年,我市农业将重点推进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特色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市发改委农村经济处副处长张鑫表示,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发展农业众筹、个性化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必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方向。我市也将在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加强农副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培养,提升农业农村特色发展水平方面,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农业方面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将达到60%,建成百亿斤粮食产量大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管理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在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增厚农业价值链方面,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未来5年,在信息化方面,我市还将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注重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