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薇 通讯员 刘争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由1.68%提升到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授权专利850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2.36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这份业绩不俗的成绩单,出自丰县之手,它清晰地展示出近年来该县成功转型结出的硕果。
丰县县长王克华告诉记者:“正是‘科技镇长团’改变了丰县的发展面貌。”那么,“科技镇长团”究竟破解了哪些难题?在丰县经济发展中又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每个科技镇长背后,都是一所或几所高校资源”
在丰县鸿润达喷涂车间,“等离子喷焊”自动流水线上,一个个三轮车车厢在传输带上自动喷涂。
鸿润达“当家人”赵兰英介绍,这条流水线由第七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山东大学朱振杰教授帮助引进,以前一天人工只能喷涂50件,现在则是300件,足足增长了6倍。
“几年前,由于人工成本与物流费用增加,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孙楼街道赵军胜告诉记者,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耿兴敏到丰县孙楼挂职后,木材加工企业才得以“复活”。她牵头建立的木材加工研究院,现已聚集了来自南京大学、新南京林业大学的数十位专家。
“‘科技镇长团’最大的优势在于团队作战、协同创新。”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过利平说,与以往零零散散、各自为战的“挂职”不同,“科技镇长”集中食宿,通过每周例会、集体调研、科技沙龙等活动,一起分析企业情况、探讨解决难题,往往会产生跨区域、跨高校的合作,“每个科技镇长背后,都是一所或几所高校的资源”。
科技在乡间“破茧成蝶”——
“科技镇长就像‘双面胶’,一下就紧紧粘住了校企双方”
在丰县大沙河镇的江苏农牧学院大沙河“姜曲海黑猪”综合实验基地,江苏农牧学院自主研发的猪肉新品种“姜曲海”,已到了关键生长期,大沙河镇党委副书记刘争,从早到晚就“长”在了实验基地。
作为第七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江苏农牧学院的刘争挂职后,不仅牵头成立了大沙河镇畜禽良种推广中心,还指导学生成立了8个技术服务小组,让学生走进企业,在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结果,生猪出栏提早了10至13天,使得每100头增收500元。眼下,像刘争一样,已有3批23名“科技镇长团”成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以前,由于渠道不畅通,校企合作有很深的‘隔膜’。”丰县副县长何绍平分析说,一方面,企业和高校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缺什么,彼此不了解,而且缺乏信任感;另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对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与专家沟通起来非常困难。
何绍平说,“科技镇长团”则大为不同,一开始就是面向企业,而且“科技镇长”兼有双重身份,既是高校的特派员,又是企业的“父母官”,还懂技术,经他们牵线搭桥,校企双方很容易便走到一起。
“‘科技镇长’就像‘双面胶’,一下子就把校企双方紧紧粘住了!”何绍平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目前,“科技镇长团”充分发挥专业和信息资源优势,打通了高校和企业的市场通道,使创新资源不断向乡镇集聚。据统计,相比“科技镇长团”下派之前,丰县向上申报的科研经费由每年6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多元,带动企业整体投入达10亿元;常年服务于丰县企业的专家教授数量也由原来的100人增加到600多人,其中包括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名省“双创人才”。
“科技镇长团”是思想孵化器——
“不仅改变了经济,还彻底转变了干部和企业家的发展观念”
在“科技镇长团”的极力推动下,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丰县政府合作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在企业科技发展、高校技术转化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已累计转移技术123项。
“事实上,‘科技镇长团’给丰县带来的最深刻变化,是彻底转变了丰县干部和企业家的发展观念。”丰县县委组织部长许峰说,今明两年,丰县还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创新载体,不光在开发区建,也在乡镇建。
目前,丰县企业已与3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高校和企业共建省级以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30多个,为企业引进、培育研发人才1052名,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铁打营盘”。
许峰坦言,“科技镇长团”到来之前,他们甚至对科技创新都没有概念,更别说申请专利了。据统计,2014年丰县全县仅有7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15年则猛增到了15家。这一切,都为丰县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充足的科技与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