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图 徐州日报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蔡颖倩 步入徐工集团的人才长廊,很多人都会对一张朴实的笑脸印象深刻。在这个满载徐工精英的荣誉照片墙上,这个小伙子显得特别年轻有活力,他叫闫振,今年28岁。在来到徐工的10年岁月中,他已先后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一身伤疤 从工人到技师 很多人都觉得闫振一路走来不容易。一到夏天,从他裸露的双臂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几处由焊瘤迸溅的伤疤,再加上手上和腿上的,叫人唏嘘不已。可闫振却说这些都是一个电焊工成长必须的代价。想成为技师,必须要脱几层皮。 2010年,技能出色的闫振被选拔参加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焊接工种的比赛。在冲刺阶段的闭关训练中,闫振每天6时起床跑步,8时开始训练,经过12小时的辛勤练习后,还要自觉加练两小时,并在被窝里进行一个多小时的理论充电。就这样从清晨到深夜,他3个月没回家,技能提升很快,体重也掉了不少。期间,为了攻克仰位接头焊接的关键技术,一颗滚烫的焊瘤曾在练习时滚进耳内,他却硬是没敢动,疼得上牙碰下牙,双手却没有一丝颤抖。 最后,该关键焊接难点终于被他拿下,笔直的焊缝也成了其眼中最漂亮的弧线。闫振回忆说,后来他去医院就医,当大夫听说他的负伤经历后,目瞪口呆。最终,他一举夺得了第二届“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电焊工的“状元”,享受省劳模待遇,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还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23岁的闫振一下子引起了业内外的注意,他自己更不负众望,接连在以后的几年中斩获2014年江苏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冠军,并荣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一路思考 从技师成长到精英 曾经,闫振也因为一战成名而禁不住沾沾自喜,但随着眼界和阅历的不断累加,他开始在思考中向更深的境界跳跃。 取得技能竞赛的桂冠后,闫振在工作之余进入了分厂的焊接培训中心,并在单位的支持下得到了诸多业内专家的指导。在老前辈手把手栽培下,闫振边练边学,并积极反思改进,逐渐明白了焊接技艺高深却无穷无尽,想成为行业精英,自己还差得很远,必须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同时,因技能突出,闫振获得了省人力资源部与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的出国学习机会。在美国学习交流的一个月中,闫振见识了国外制造业的先进,这种先进不仅在设备上,更在理念上。步入丰田,看似简陋的小型农机公司厂房内,为保证焊接件不变形,每一套件都配备了多种订制工装夹具;与注重产量和效益的中国制造厂家相比,美国公司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简直难以想象。至此,闫振开始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从国外学习归来,他正式将 “心无外物”作为自己的工作格言激励自己,时时谨记“一心做一事,一世谋一业”。 果然,工作十年来,闫振从来没出过一起质量事故,并积极将质量意识向同事渗透,堪称行业精英。而这次蜕变,闫振获得的不仅是更高的技能,还有难能可贵的先进理念和不浮不躁的谋业心态。 一心传承 从精英晋级到将军 虽然是一名80后,闫振却一直非常推崇中国传统的师徒文化,认为这种紧密的师徒关系,不仅可以一代代地将祖辈的技能留存下来,更能把几千年的博大文化传承下来。 如今,28岁的他也早早成了有名的“严师”。在工作中,闫振不仅有8名“正式弟子”,还有几十名业余学徒,只要有什么不会的,大家都喜欢向闫师傅讨教。而在闫振眼里,师徒不仅是一个人际圈子,更是一个团队和一个战队,只有将军领好头,战士才能勇冲锋。为了使新进员工和技能薄弱员工迅速掌握关键要领,成为老师后的闫振带领创新团队组织焊工岗位培训,并摸索出“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案例式教学”、“岗位匹配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大大缩短了新员工的培训周期,提升了培训效果。同时,他还亲身参与《桁架臂焊工教材》《车架主体头遍焊接培训课件》等15套课件开发,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焊工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团队成员与广大一线焊工。 现在,他的8位徒弟已全部成长为岗位能手与质量标兵。更可贵的是,闫振在教学的同时,还分析制定出了27硅锰和高强钢的焊接规范,有效地解决了焊接难题。 除了师傅,现在的闫振还多了一重身份,就是技能竞赛的备战教练。已有家庭的闫振,不仅为了竞赛团队牺牲全部私人时间,更为竞赛选手操碎了心。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提升,他积极调动内外部资源,与焊接专家密切交流,率先尝试创造新的焊接技术,并把心得成果积极向选手们传授。 团队的胜利成了他备赛期间唯一思考的问题。他所带领的团队第一次参赛便有队员取得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九的优异成绩;第二次大赛他的团队更是将全市前三名直接包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