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记者 陆铭 建成使用30多年,不说配套不足、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光出入口就有50余个,湖滨新村管理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面对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诉求,难度再大也要解决,在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湖滨街道创新管理办法,通过“去、复、增”三项举措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让老旧小区湖滨新村换新颜。 “去”掉小区累赘 湖滨街道“去”字诀去的是什么? “去”字诀首先去的是小区不必要的大门和围墙,以此改善居民行车条件。所谓“不必要的大门和围墙”,是指形同虚设又影响百姓出行的大门和围墙。 湖滨新村西村东门,宽约6米,紧挨湖滨中心小学,每天上下学四个时间段拥挤不堪。为此,街道拆除了这个门的四个门垛、一个传达室、两间商铺,使整个东门宽度达到30多米,极大地提高通行质量;湖滨新村东村靠近湖滨路有五个出入口,一直实施封闭小区管理,但形同虚设,且居民认为封堵不方便,在此次改造中这五个出入口的门垛和传达室全部拆除;湖滨新村东村西门位于湖滨中心小学和湖滨农贸市场之间,大门宽度只有3米,在这次改造中也拆除了门垛、围墙和三间营业房,既美化了市容,也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 小区内过度商业行为也是“去”的对象。 望湖路商业街清一色的小餐饮,用餐时间车水马龙。由于营业房面积狭小,全部达不到餐饮经营标准,还经常造成下水道堵塞、门前道路拥堵等问题。为了打造宜居环境,街道放弃每年几十万元房租,全部拆除。原址硬化施划停车线,给居民提供了40多个车位。 彭亮农贸市场南墙原本是营业房,经济效益大。办事处在创建中考虑到少年路的整洁有序,将农贸市场30间门面房全部进行了封堵,设置停车隔离栏、人行道隔离栏,让市场周边道路市容市貌得到彻底改观。 除了形同虚设的门垛和过度商业行为外,湖滨新村内经营面积只有十余平方米的店铺也被“去”掉,因为这些小商铺存在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严重影响小区面貌和出行。 “复”原百姓所需 有“去”必须有“复”,“去”的是老百姓不需要的,“复”的是老百姓需要的。 湖滨小公园和小广场是整个湖滨片区唯一一个居民休闲娱乐场所,此前由于考虑到居民生活需求,在广场里设置了部分餐饮疏导点,至今有20余年历史。但是,由于先天条件和管理原因,餐饮点逐渐变成了广场的污染源,垃圾清理不及时、污水横流,居民对此意见很大,希望取缔这些餐饮点,恢复广场休闲功能。针对百姓需求,湖滨街道办事处果断对这些餐饮点予以取缔,修复并有计划地恢复休闲健身设备。目前,广场内绿树成荫,环境干净整洁,成为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少年路南侧小区围栏长期以来由于一层居民擅自将 房屋改成商店后故意破坏,所以围栏残缺不全,居民意见较大。此次整治中,办事处恢复围栏并强力制止一楼居民违规改变房屋用途行为。 在此次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湖滨街道还对辖区文明路、望湖路、少年路、少年东路、便民路等小街巷破埙之处进行了修补,尤其是少年路进行大面积修整,还增加了人行道宽度; 针对辖区下水管网老化严重问题,街道未雨绸缪出资疏通下水道和化粪池,更换破损的窨井盖,对主要道路收水井全部清理一遍。最近一轮汛期,湖滨新村基本没有发生积水现象,就是百姓对街道的褒奖; 老旧小区要焕发宜居新颜,除了环境卫生整治等常规动作外,湖滨街道还将居民楼的墙体用三道工序找平再用乳胶漆粉刷,然后画上兰草等雅致的图案,增添了小区的文化美; “再就业一条街”是湖滨新村的重要经营场所,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下雨漏雨影响正常经营。在此次文明城市创建中,湖滨办事处投入55万余元对农贸市场进行全面整治,让市场焕然一新,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 …… 文明城市创建,湖滨街道应百姓所需“复”的还有很多很多。 “增”设硬件设施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宜居,湖滨街道“去”字诀去除百姓所不需要的,“复”字诀恢复百姓所需要的。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是根据百姓诉求,大力实施“增”字诀,增添新的、百姓需要的,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创建文明城市是手段,老旧小区管理有序才是目标。为达到湖滨新村的长效管理目标,湖滨街道在泉山区公安分局支持下,开始对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通过物业公司进驻,彻底解决今后湖滨新村化粪池外溢、楼道清扫、秩序维护等以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的难题。这次的物业公司主要是为政府分担社会责任,保证微利经营,真正为湖滨新村广大居民服务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文明城市创建,湖滨街道得到市、区公安局大力支持,除了物业服务公司配备了60名保安人员外,泉山公安分局还安排了30名特巡警力加强湖滨新村的治安防范。为此,湖滨办事处在湖滨新村广场专门设置了警务室和综合执法队办公用房,大大加强了湖滨新村的违法行为管理力度,填补了因开放小区造成的治安真空。 除了人防还有技防,新装的100多个监控探头让小区安全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湖滨新村还通过增加硬件设施来助力老旧小区文明管理。包括增加小区停车位、交通标识标线,计划施划停车线1000处,引导居民文明停车;增加隔离桩,禁止乱停车和保证行人安全;增加志愿者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加入小区管理,倡导居民文明生活。 “湖滨新村由于体量巨大,规划格局造成的先天不足无法做到‘高、大、上’的质的改变。我们只能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宜居式’改造,让湖滨新村的居民生活得更满意、更舒适。”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宜居式”改造,湖滨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林的话说得很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