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通讯员 徐仁才
全力服务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把我市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人才驱动发展的领跑区、人才环境建设的先行区、人才价值实现的示范区……
徐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近日新鲜出炉,描绘了未来5年徐州人才强市建设的蓝图。哪些人才在徐州最“紧俏”?政策环境如何营造?如何为推进徐州“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既要着眼科学发展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发展的整体水平,又要着眼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实现“五个迈上新台阶”的现实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精准施策。
规划指出,重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要加快培养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围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在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体育竞技等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围绕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力培养造就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围绕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加快培养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重点扶持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围绕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同时,从全市“十三五”发展现实需要出发,重点打造“五支人才主力军”: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主力军、站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高科技人才主力军、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主力军、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主力军、熟悉产业经济善于推动创新的党政人才主力军。
实施十大人才工程计划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工作持之以恒地打造“彭城英才计划”品牌,规划提出了要抓好“十大工程”。
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对接省“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接续市原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工程”。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支站在产业科技前沿、创办企业经营良好、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同行业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50人左右,到2020年总量累计超过800人,其中企业销售“亿元级”的创新型企业家不少于100名。
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计划,接续市原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工程”和“产业振兴万人培训工程”相关内容。到2020年,全市产业高端人才力争达到6万人以上。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计划”,接续市原有“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市外特别是海外,大力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十三五”期间新引进资助10个以上高水平团队、100名以上领军人才和500名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
“双百”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接国家“万人计划”和省“333工程”,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每三年评选100名左右作出重要贡献、位居省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优秀专家,100名左右取得突出业绩、在市内具有一流水平的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接续市原有“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今后五年,全市技能型人力资源总量逐步增加到90万人,高技能人才增加到28万人以上。
“凤还巢”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依托近几年我市开展徐州籍人才活动的良好基础,进一步丰富工作内容、明确发展目标,争取五年内陆续引回领军人才200名左右。
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对接省同名人才工程,突出急需紧缺,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
大学生创业帮扶工程。对接省“众创人才”推进计划项目,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坚持不懈地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地”。加快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五年内发展到100家,其中市级重点众创空间发展到30家以上。每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00家以上,五年孵化毕业企业力争达到300家。
研究生企业集聚工程。对接省“苏北人才支撑计划”主要内容,接续市原有同名工程。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引导硕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向我市企业集聚,通过评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和生活补贴。每年新吸纳硕博士研究生不少于2000人,五年内,市级重点资助到企业工作并取得较好业绩的研究生1000人左右。
行业人才协同发展计划。对接省同名人才计划,统筹我市各领域人才项目。按照“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行业专门人才队伍。
提供资金和制度双重保障
规划提出,着眼建设区域性“人才驱动发展领跑区、人才环境建设先行区、人才价值实现示范区”的目标,着力提高我市人才工作制度机制的竞争力。
规划明确,要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开发机制、健全完善更开放更便捷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不断完善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创新有利于释放活力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岗位流动,对到农村和艰苦岗位的人才给予政策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要求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组织部门三个“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格局,根据发展需要足额安排人才投入,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的实施。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把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建设摆上“十三五”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推进人才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实行人才高新技术产品“首购首用”,积极扩大并高效使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人才风险补偿资金,引导更多风投创投机构增加在徐资金投放,支持领军企业与创投机构发起设立基金投资科技创业项目。
为给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我市将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给予购房补贴,鼓励用人单位共同出资打造高端人才集中居住服务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扩大人才公寓建设规模。试点设立人才定点医院,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个性化服务,妥善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