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讯(记者 陆铭 通讯员 韩飞)2016年,我市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招标,市城管局在原基础上拓展市场化保洁范围,将主城区930条道路(计1796万平方米道路的路面)保洁、256座公厕、立面野广告清理、非机动车摆放、护栏清洗等全部纳入市场化范围,实施一体化管理,市区两级总投入1.78亿元/年。新一轮市场化实施一个多月来,已经给我市环卫保洁带来明显变化。 加大机械覆盖 降低人工成本 2016年,我市新一轮环卫保洁市场化大大加大了我市环卫保洁的机械化作业综合覆盖率,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改变了上一轮市场化“人工为主”的作业模式,形成“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模式。 快车道作业模式为——冲洗作业(高压清洗车)+清洗作业(洗扫一体车)+机扫巡回保洁[清扫设备(车辆)];慢车道作业模式为——清洗作业(洗扫一体车)+机扫巡回保洁[清扫设备(车辆)]+人工快速巡回保洁(快速保洁车);人行道作业模式为——精细化作业(人工配合小型高压清洗车)+人工快速巡回保洁(快速保洁车)。 市环卫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综合覆盖率90%以上,达到《江苏省环境卫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城市道路机械清扫保洁作业率≥75%,主次干道的机械清扫保洁率≥90%”的要求,一线环卫工人数量由4030人将逐渐下降至2447人,减少1583人。 “充分发挥各类大型环卫作业车辆机械化效能,对于慢车道、人行道、小街巷,配置相适应的小型作业车辆,加大冲洗作业力度,增加冲洗频次,达到路见本色效果。根据新一轮环卫保洁市场化的合同要求,各作业单位配备道路冲洗车辆145台,机扫作业车辆148台,比以往机械化保洁车辆增加3倍数量,机械化作业率达93.14%。” 提升准入门槛 改善用工结构 2016年我市新一轮环卫保洁市场化提升了环卫保洁市场化的市场准入门槛,招标工作着重推进环卫作业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准入门槛,由27个标段调整为15个标段,引进了实力雄厚、管理规范的作业企业,如启迪桑德、重庆新安洁等大型环卫保洁企业,促进我市环卫作业效能和水平的提高。 提升准入门槛的同时,新一轮市场化还大大推进了一体化作业,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新一轮市场化将主次干道的非机动车摆放、立面野广告清理、立交桥梁立面清洗等纳入环卫保洁一体化管理,拓展环卫市场化保洁作业的范围,共节约财政资金约1700万元/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新一轮环卫保洁市场化实施中,市区两级财政加大市场化保洁经费投入,由原8800万元/年增加至1.78亿元/年,要求中标企业加大保洁机械设备投入,切实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充分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环卫工人工资在合同中明确要在最低工资基础上提高10%。另外,要求安排休息,如有加班要有加班工资。同时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为环卫工人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商业保险。通过规范用工制度,提高工人待遇,逐步优化环卫工人年龄有效改善环卫用工结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全方位考核体系 新一轮市场化保洁道路全面推行“积尘称重”精细化考核,一级道路快、慢车道和人行道积尘克数提高至每平方米不超过3克、5克、4克标准执行。同时,将路面废弃物控制、出土工地周边、垃圾箱体、交通护栏、公共厕所、中转站和清运车辆容貌等一并纳入量化指标评价体系。 为促进精细保洁工作的落实,我市建立完善了积尘监测考核队伍,在每天的正常保洁作业时间内,由保洁作业单位自测,市区两级环卫部门、第三方监理公司、城管岗亭队员、公安巡防队员以及市民等对全市道路的积尘称重考核和举报,监测人员均配有统一的工具随机取点。所有检测数据当日上报,日信息、周简报、月通报的常态化考核机制初步形成。 完善第三方监理范围和内容,畅通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参与环卫保洁监督的渠道,实行专业考核与社会监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以市、区两级环卫主管部门考核为主,环卫第三方监理及社会监督为辅的综合评价机制。通过公开招聘建立了高质量的监理队伍,配备了机动车、电动车以及考核手机、照相机、积尘测量工具等必要的监理设施设备。 通过引入环卫保洁市场化竞争机制,先进的环卫保洁机械设备和规范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培育优化市场,提升了环卫保洁的质量,提高了环卫保洁市场化的绩效,大大改善了徐州作为老工业城市的卫生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