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对共性的问题,云龙区以市党代会精神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给出了敢于担当的云龙答案:加快转型,争做中心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开好局、紧在前,如何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如何转换?
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产业兴区如何精准发力?
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如何向外延伸拓展?
新目标、新蓝图,如何承担好新责任、贡献新力量?
面对共性的问题,云龙区以市党代会精神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给出了敢于担当的云龙答案:加快转型,争做中心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保持定力开好局,千方百计稳增长
云龙区一直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建设了徐州城市新的生长轴线,开创了城区“三核联动”的发展格局,创造了超过10年财政年均增长25%—30%的“黄金期”,服务业占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城区前十名,成为苏中苏北唯一“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行政区。
尽管阶段不同、问题不同,云龙却有着自己的变与不变,这就是云龙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的决心和执着;
尽管阶段不同、任务不同,但云龙主旋律不变,这就是云龙一以贯之谋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踏实和定力。
今年以来,面对困难增多、挑战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云龙区按照市委“开好局、紧在前”的总要求和市委书记张国华两次到云龙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牢固树立“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的发展导向,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云龙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公共财政预算增长6.6%,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3%和79.1%……
这是云龙区顶着经济下行压力、承受转型阵痛交上一份可喜的答卷,看似个位数的增长速度,却是云龙在中高速发展区间不断提高质量效益、逐渐转换发展动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担当与坚韧。
精准施策促发展,发挥优势创特色
思路清则发力准,目标明则步调齐。8月初,云龙区第十次党代会刚刚闭幕,“我为云龙未来五年发展做什么”大讨论就在全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云龙上下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和区党代会的奋斗目标,对“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进行头脑风暴、探索实践。
他们把党代会报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为六大项98个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8家街道、34家部门单位一把手立下“军令状”。
同时,云龙区四套班子到街道办事处开展集中调研,因地施策、精准指导,帮助基层理清思路、找准短板、明确定位,把工作重心转到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上来。
蓝图成竹在胸,云龙该如何落笔呢?取长补短增优势、发挥优势创特色,云龙区正立志成为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锋。
云龙区按照市委关于增强板块支撑和发展城区经济的要求,注重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立足云龙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紧密对接全市“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建设”两个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
说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就不能不提云龙的户部山、汉文化景区、淮海文博园和老东门、老街坊,它们是历史赋予云龙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
而今,转型升级中的云龙又将全力打造这“四张名片”,赋予它们新的使命。户部山街区将提升文化内涵和商业功能,发展老城区“月光经济”,打造市民找寻老徐州历史记忆的首选之地;汉文化景区将加快5A级景区创建步伐,打造国家级汉文化遗址主题公园;淮海文博园和食品城将充分挖掘彭祖文化底蕴,精心编制彭祖文化旅游区规划方案,整合打造成集旅游集散、休闲游乐、养生饮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老东门、老街坊将“腾笼换鸟”和升级改造,打造特色鲜明的信息产业街区和老字号街区。
解决发展空间问题,云龙区正在放眼东南。东南区域是云龙破解老城土地资源瓶颈、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市下一步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区域。为此,云龙专门成立了东南区域发展工作组,积极对接片区总体规划,精心编制项目规划方案,举全区之力开发东南区域,打造产城融合先导区。
深化改革增动力,创新举措添活力
发展是一场新的长征,不能慢、不能等,需要持久的动力,需要攻坚的毅力,需要充沛的活力。云龙区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克服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重点破除一批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云龙建立了区领导分工挂帅制度。主要领导在抓好分管工作同时,对重点工作各有侧重,区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包挂街道办事处,每周驻点开展工作,对经济、城建、文明创建、社会管理等各项重点工作进行总督导、总协调,切实做到一包到底、落实到位。
实施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调整发改、住建、招商部门工作职能和内设机构,配优配强领导班子,选派20名选调生、优秀军转干部充实到这3家部门,让职责更明晰、运转更顺畅、效能再提升。理顺项目建设机制,组建相关工作机构,建立“土地等项目”“项目等土地”的双向倒逼机制,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无缝衔接,形成了招商、拆迁、棚改、用地、审批、融资紧密配合、高效对接的工作合力。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改革现行区财政兜底包干街道办事处体制,实施“一个街道一套指标”差异化考核,变原来的半年一考核为现在的两月一考核,激发进位争先、竞相发展的积极性;把创新作为机关绩效考核的着力点,设立管理创新奖,评审出46个创新项目,推动常规工作求特色、特色工作求突破。
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省级高新区筹建工作,着力破解园区如何建、资金哪里来、项目怎么引的难题,加快实现以平台促创新、以创新兴产业;深化“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引导宣武、升辉、淮海综合物流园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创建“省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创新示范区”;继续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义务教育开放办学等改革事项,以点带面撬动云龙整体发展。
推动产城深融合,提升功能匹配度
在扩容增量的阶段,云龙抢抓机遇,城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承载空间,而新常态下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使云龙更加注重城市化与产业化匹配度的提升,努力把区位优势变成功能优势。
在云龙,“招大引强”是“一把手工程”,他们通过各类常态化沟通机制不断扩大商界“朋友圈”;先后外出考察30余次,开展巡回式精准对接洽谈。万科铜山路站生活广场、信联商业社区综合体项目土地顺利摘牌;林安物流园、翠屏山片区改造、乔湖文化综合体、升辉场景科技谷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先后签约;中信国安电商区域总部、淘金创谷、云邮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云龙电商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平台相继入驻,年内全面运营。
产业的落脚点是项目。云龙以“问题解决月”为抓手,加强调度督导和跟踪服务,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年度实施投资115.6亿元的58个重大产业项目,优鲜配线上配送中心正式上线,回龙窝彭城大院开街运营,南郊中茵城、升辉商务集聚广场、宝龙广场、哈工大金涛科技等一批项目按序时推进。
云龙着力完善城区配套功能,今年34项实施类城建重点工程实现开(复)工31项,竣工及完成征迁任务11项。文体中心、养老中心力争年底前具备入驻条件,丰储街及袁桥街坊中心、黑臭河道整治等工程正加快建设进度。
文明创建惠民生,增加群众获得感
云龙区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改善民生民计的重要抓手,实施精准创建,坚持创建为民,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决兑现各项民生承诺,八大类45件为民办实事工程有序推进。巩固教育“四区同创”成果,下大力气解决初中教育“短板”,在三中云龙实验学校、树人中学城东分部成功办学的基础上,9月份又实现了徐州一中对潘塘中学全面托管。
同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云龙区始终心系百姓冷暖,开展“百姓遗留问题解决年”活动,前期梳理出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128个,涉及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小区管理等方面,目前已解决85%以上,其余已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家门口的问题,云龙区投入7800余万元,实施民富园等27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尚景名庭等12个幸福家园小区创建;大力开展违章搭建、占道经营、工地扬尘、乱设广告、夜市烧烤和车辆乱停放等“六大”专项整治,在全市率先开展“门前新三包”竞赛活动,有效治理了一批市容顽疾和不文明现象。
云龙深入发动群众参与创建,推动百姓文明习惯的养成。全区深入开展“文明云龙我先行”系列活动,221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文明行为劝导、行业服务、公益活动等创建一线;在全区小学发放《文明伴我成长日记》,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每天为创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3.2万名中小学生、6万余名家长投身创建;选派73家机关部门对社区进行结对包片,开展“百名干部包路段、千名职工下社区”活动,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创建的热烈局面。
全面从严抓党建,打造创业好队伍
让蓝图变为现实,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和先锋模范作用都是重要保障。
云龙区按照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切实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全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学习、周末大讲堂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教育实效。开展“牵手助困”特困家庭帮扶救助,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稳步推进无固定收入特困家庭提供精准救助。学习教育中涌现出了一批生动案例,绿地北社区创作的歌曲《做新时期合格党员》在社区群众中广泛传唱,受到中组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深化作风建设,在全区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推行城管工作进街头、城建工作进工地、经济工作进楼宇、民生工作进社区的“四进工作法”。
加强基层党建创新,重点抓好非公党建工作,在行业协会、商务楼宇探索建立党组织,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支持鼓励基层创新创优,涌现出大龙湖街道“五老”工作室等一批有影响、可复制的创新品牌。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用好问责、党纪处理“两把利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结合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编印《干部监督、管理相关制度摘编》,对新任科级干部、新调整部门领导班子、新任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体廉政谈话,切实增强遵规守纪意识。来自: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