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鸣 李强书记在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立意很高。报告着眼于江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在充分总结、调研、思考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当今最新经济和管理理论成果,集思广益而形成。报告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江苏实际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全球视野和时代高度的紧密结合,具有很高的思想含量,既有理论高度,又有鲜明的实践针对性。 我侧重从报告中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来研究这个报告:“创新”体现了江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江苏发展所依托的宝贵资源,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报告中提出的创新要求,是综合的整体的大创新;“富民”体现了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江苏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代会的报告把“富民”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水平”是对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要求,也是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自我更高要求;“江苏特色”是对江苏工作的鲜明基调的概括提升,“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见成效”。在全面落实中创造江苏特色,这是对近年来江苏贯彻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体情况的准确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引发了理论界的积极回应和深入研究。江苏的未来发展应当在强化江苏的“文化自信”上更加着力。 作为参与江苏文化建设的研究者之一,我对报告中“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部分有很深的体会。这几年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中,江苏先后提出“三强两高”(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强;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度阐释(我们江苏师大专家也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讨提炼,承担了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和教育传播研究”“中华传统家训和优秀家风研究”)、宣传雨花英烈精神、启动江苏文脉的整理和研究工程、探索优秀家风建设、遴选江苏社科名家、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江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获得了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江苏大剧院作为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工程即将落成,可以与上海的相关文化设施形成竞争和互补的关系。 徐州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也彰显出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近年来,“舞动汉风”系列文化工程取得了可喜进展,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文化特色初步形成,“好人文化”作为百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深入人心,形成了广泛影响。彭城画派、彭城诗派的研究和推介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彰显了徐州的文化特质。恢复建设的云龙书院已经初步发挥了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吸引了大量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走进书院,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感受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正在成为徐州的新的文化高地。 面向未来,我认为江苏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除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制造业水平之外,还应该更加注重打好“文化牌”,传承和创新江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江苏文化品牌。《报告》中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江苏故事”,这就把江苏的文化发展放到了世界格局和国际视野中来思考和谋划,我感到十分振奋。2014年,我曾经应省委宣传部之邀在南京做了《全球视野中的江苏形象》的讲座,深入研究“江苏形象”的国际传播问题。 未来,我们强化江苏的文化自信,应当在三个方面进一步着力:一是要进一步凝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江苏样本,凝练新时期江苏精神,彰显江苏的人文优势和特质;二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江苏百姓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获得感;三是要努力提升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更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当代江苏文化符号,不能总是一想到江苏文化符号,就是“茉莉花”,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方面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