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讯(记者 邬政)时值初冬,花木凋零,但我市的农业生产依然生机勃勃。新沂的水蜜桃搭电商“快车”,网上单盒售价近200元;鲜切花用上二维码,香飘五湖四海;丰县“大沙河”红富士苹果“e”路走四方;铜山何桥镇的“何香菇”、“俏土豆”网络销售火爆……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带来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高品质、高效益的农产品也带给农民增收的喜悦。 设施农业是克服耕地资源短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高效现代农业,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6年,我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8万亩,改造提升10.6万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215万亩,连续9年全省第一。占耕地比超过20%,是全省唯一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考核的大市。铜山、沛县等 4个县(市)区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比位居全省前10位。 伴随着设施结构的加速优化,我市基地建设改变了过去低层次设施生产模式,日光温室、标准钢架大棚比重明显提高,增量占比达到85%。栽培品种也呈现多元化,设施果、特菜、花卉等高附加值产品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规模集中、产业集聚,设施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设施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目前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总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比重达64%,农民人均收入贡献199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围绕设施生产和销售,有效带动建材、运输、种苗供应等行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借助农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品销售顺畅,效益提高,为设施农业的提档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市“菜篮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蔬菜生产稳步发展,蔬菜供应总量增加、品种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菜篮子”实现了市民拎得动,农民卖得好。通过开展省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全面应用生态栽培技术,推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全市累计创建部、省标准园64个,今年新创建省级园艺标准园17个,部级标准园4个。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推广应用了名优蔬菜、耐低温辣椒、番茄等新品种20多个,涌现了一批立体高效生态种养模式。贾汪区青山泉镇张庄村生态园探索出葡萄架下养殖白鹅模式,种养综合亩可达3万元;邳州市燕子埠镇山林下种植菜用花生,每亩多增收3000元;铜山区伊庄镇藕田套养小龙虾,每亩多增收2600元。同时,一批绿色节本增效技术也得以有效推广。睢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椰糠无土栽培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45%,节肥55%,节药60%;铜山区台上村2000亩草莓基地全部应用“滴灌+肥料”技术 ,每亩可节本1300元。铜山南部棠张、三堡等地夏季利用“防虫网、遮阳网”双网覆盖生产叶类菜,亩效益2万元。 此外,我市还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监测全市关系民生的20种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和产地价格等4类指标,建立专家会商制度,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增强形势判断的可靠性,并借助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村企对接等创新的营销模式,形成了以加工带营销、以营销促生产的良性循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