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人民日报解读河南虞城县如何答好“生态考题”

 

种麦子还是种竹子 建房子还是建公园

贫困县这样答好“生态考题”

 

本报记者 吴 兢 龚金星 于 洋 许 晴 王汉超

原标题:贫困县这样答好“生态考题”

虞城森林公园游玩的家长和小朋友。

在虞城黄河故道苹果园中玩耍的少年。

驴友参加虞城第四届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活动。

虞城张集的“丑苹果”——富硒苹果大丰收。

在虞城豫东花卉基地的改良温室大棚中,董事长李稳(左)推介花卉品种。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如何得兼?

对于河南商丘的国家级贫困县虞城来说,要通过这场“生态大考”,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挑战,敢不敢闯?面对问题,敢不敢上?面对利益,敢不敢舍?面对藩篱,敢不敢破?考卷上的四道难题,都不轻松。

绿色考问

种麦子还是种竹子?

种麦子还是种竹子?

去年整个夏天,虞城县城郊乡郭土楼村为此开了11次会。

为了改变农民增产增收难、村容村貌差的现状,郭土楼村村支书杨新文在请专家调研规划后,提出了在村里种竹子、发展竹海旅游的设想。

有的村民不同意,理由很充分:祖祖辈辈棒茬麦、麦茬棒,谁种过不能吃不能喝的竹子?还有老人担心:种竹子三五年都不能有收入,心里不踏实。

更多的村民则表示支持。村民杨红春说:“暂时没有收获,大家可以想办法共渡难关。”村民代表刘长城说:“棒子麦子穷一辈子。想致富,就要改变改变这个老模式。”

去年10月,赶在初冬前,郭土楼村全村上阵,抢种了500亩竹园。现在,新修建的竹门楼、竹亭、竹子长廊、竹子文化大舞台也已颇具规模。按规划,生态将成为郭土楼村的核心资源。村民以土地参股,合力打造一个生态竹园。“竹子长成了可以搞旅游,还可以搞竹笋和竹制品开发,既保护环境,又增加收入,一举多得。”杨新文说。

建房子还是建公园?

虞城县城中心向北,过陇海线铁道,就是森林公园。湖面开阔,水光潋滟,鱼跃鸟飞。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废窑厂,到处是巨大的窑坑。

“县里决定开发这块地方时,有人建议恢复成耕地,有人建议交给开发商建房子。县里最终决定保护下这块地方,因地制宜,把响河水引入废窑坑,建成了这座占地3000亩的森林公园,让全县人民共享。”虞城县发改委副主任任洪杰说。

建成森林公园,只是虞城这盘生态大棋中的第一步。目前,虞城正在建设一座占地20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建成后不仅是虞城群众的生态“绿肺”,还是商丘市民的天然氧吧。

之前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漏斗已经形成。森林公园建好后,水面和湿地能够发展旅游、种植,最重要的是可作地下水补充来源。借森林公园进行湿地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才是虞城的大目标。

要投资还是要生态?

2016年初,东南沿海一家电镀企业想投资25亿元,在虞城建一个全国电镀产业基地。

电镀对虞城的意义有多大?五金工量具生产是虞城的主导产业之一,占全国80%的市场。而电镀,正是虞城五金工量具行业的短板。

部分县领导和企业认为:如果引进电镀企业,一年产值近亿元,能解决6000人就业。更关键的是,电镀能补齐产业短板,让虞城的五金工量具产业更具竞争力。但是,普通电镀项目属于高污染,后期治理成本很高。

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环境保护,能否两全?

县里斟酌再三,为该项目加了一道“紧箍咒”:引进可以,但必须零排放、零污染。“对于任何招商项目,环保因素都有一票否决权。如果无法达到环评要求,项目再好都不要。”虞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程惠建说。

就在这一次次的选择中,虞城坚守生态底线,拥抱绿色未来。

“发展要有容量,建设生态就是为今后的发展储存空间容量。”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说,“不能只算眼前账,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蓝天,留下发展的空间,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虞城县未来发展的大思路。”

绿色挑战

绕道走还是迎难上?

商丘市境内保留着134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其中53公里在虞城县境内。

空中俯瞰,百余米宽的黄河故道曲折连绵。千百年来,黄河几易其道,留在虞城的故道成为历史的化石,也一度让虞城饱受其苦。

田庙乡后刘村老支书刘玉堂已经92岁了,仍记得黄河故道上曾经肆虐的风沙。

“那时候风沙一起就赶紧往家跑,沙子在墙角能堆一米多深,不要说种东西,连鸟都不往这飞。”刘玉堂说,当时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场大风漫天混,飞沙冲撞家户门,水缸面缸不掩好,汤馍饭菜都牙碜”。

“腾湾的炮楼——一个劲。”这是虞城当地的一句歇后语,用来表示做事坚决、齐心协力。上世纪80年代,就用这种精神,虞城全民上阵防风治沙。50多公里河堤沿线,林木一字排开,几个月就建起10多万亩防风固沙林。

30多年过去,从前固沙的泡桐变成了油桃树、苹果树,防风的杨树变成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榆树、槐树。如今的田庙乡,森林覆盖率77%以上,春天苹果花、梨花、杏花等百花争艳,秋天枝头硕果累累。全乡有果树近2万亩、生态林2万多亩、湿地3000亩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景区。

干涸的黄河故道,栽上万亩果园;废弃的土砖窑坑,成了聚宝盆。

在李老家乡高庄村豫东花卉基地,2万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红掌、蝴蝶兰、大花惠兰等赏心悦目;1600平方米的无菌培养室里,一排排组织培养瓶整齐有序。

大棚前身是废窑坑。按过去路子,废窑坑要么变成废水池,要么变成垃圾场,成了土地上褪不去的一块疮疤。豫东花卉董事长李稳从儿时家里的地窨中找到灵感,从废窑坑看到了生机和商机。

“低于地面的窑坑,适合改造成下沉式温室。整个棚体一半都建在地下,不用额外加温,就能使棚内最低温度常年保持在14摄氏度以上。保温效果不打折扣,运行费用和环境污染大大减少。”李稳说。

精打细算,废窑坑变身四层生态温棚:空中吊着吊兰等悬挂花卉,地面第一层种植喜好强光的鲜花,中间一层种植喜好弱光的植物,下面一层用来养殖喜好潮湿环境的泥鳅,实现了生态立体种植养殖。2016年,豫东花卉休闲农业乐园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附近村203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000多元。

面对生态难题,朝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虞城叫响:再穷不能穷生态建设。近几年,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虞城花在生态环保建设的资金近6.8亿元,投入的资金和比例还逐年提高。

大好春光,植树绿化正当时。虞城着力实施百点绿化工程,动员全县上下积极行动、全员参与,不仅荒地空地植树绿化,就连路边街角也焕然一新、生机盎然。目前,全县城区园林绿化总面积达680公顷,城市绿化率达36.2%,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按照虞城“十三五”规划,将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果香、生活富裕、宜居和谐的“果乡绿城”。

绿色底线

顾眼前还是谋长远?

这两年,虞城“丑苹果”火了!

“丑苹果”产自张集镇。黄河故道土壤含沙量大,特别适合种苹果。张集苹果味浓、爽脆、酸甜适中,还天然富硒。

一开始,苹果销路并不好。县里镇里对化肥、农药控制极严,苹果个头不太大,颜色也不鲜亮,果皮斑点多,卖相实在不好。

明知多打药、多上肥,就能让苹果品相变好,可是从县里到果农,大家都不愿意这么干。既然卖相差,干脆就叫“丑苹果”。“最丑的果子,最甜的心,是来自黄河滩的生态果”,张集镇富硒红富士苹果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史学峰这样形容。

“丑苹果”慢慢有了名气,上海、湖南等地的客商都跑来收购。

水果商易濂溪来自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到虞城收购苹果:“一开始,在网上查到张集苹果,就试着进了点货,结果卖得特别好,十车苹果一星期卖光。现在都得提前订货才行。”

不求短期钱包鼓,赢得绿色长效益。如今,张集镇已有5万亩苹果林,年产优质苹果1.5亿公斤,产值4.5亿元。

店集乡的“惠楼山药”,同样追求长远利益、坚守品质底线。“惠楼山药历史上是贡品,产量不大,对土壤要求很高。传统品种亩产才1000来斤,而且必须种一年休两年,不然口味就不对了。”惠英明惠楼山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惠可祥说。

惠楼山药这块“金疙瘩”,是普通山药价的三四倍。由于供不应求,“山寨”版层出不穷。村里有人建议,钱不能都让别人赚了,不如放弃轮茬,增加产量。

惠楼村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注册了“惠英明”牌商标,坚决打击“山寨”。村里还和河南农业大学合作,通过合理密植和改良品种,山药产量从亩产1000斤提高到4000斤,品质保持不变。村里一位老人见了直说:“活了80多年,没见过恁好的山药。”

村里对土地精细分割,轮茬套种白菜、萝卜等农作物,既不破坏土壤和生态,又让土地年年都有产出。

早在2003年,惠楼村就被批准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惠楼村又获得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现在,惠楼山药还没从地里挖出来,就被预订一空了。”惠可祥自豪地说。

为了守住绿色底线,虞城招商重点考察绿色指标。就算是虞城发展五金工量具产业必不可少的电镀、酸洗等企业,如果不能承诺零污染零排放,也会被拒绝加入虞城“朋友圈”。

“过去不管什么项目,挖到篮子里面就是菜。现在,虞城从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虞城县招商局局长李健说。

在虞城,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流通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成了招商重点。2016年以来的46个重点招商项目中,生态农业项目15个,绿色环保、文化旅游项目10个,没有一家高耗能污染企业进入虞城。2016年,5家年税收超千万的大企业看上“果香绿城”,将总部搬了过来,让县里大企业总部数一下子增加近2倍。

绿色名片

走老路还是敢创新?

一过完年,稍岗镇贫困村韦店集村的“十里画廊”就热闹起来。解冻的河道里蝌蚪游来游去,白鹅在两岸悠闲散步,苗圃里的林木发出嫩芽,一派自在田园春景。

“十里画廊”曾叫“济民沟”,实际上是废弃的河道,淤泥堵塞,塑料袋、啤酒瓶泡在恶臭的污水里,两岸坑坑洼洼、荒草丛生。

“我们能不能在这条河上做点文章?”2016年春节后的一次村集体经济讨论会上,韦店集村第一书记时圣宇提出了这个问题。

村民们平时很多抱怨,但真要改造河沟,又有人开始质疑:“种树种花怪好看,很新鲜,却不当吃不当喝。”

韦店集村村支书杜爱华说:“我们耐心解释,河边繁育苗圃能卖大价钱,终于得到村民理解。”

在县里支持下,村里甩开膀子干起来。2016年一个春天,韦店集村完成5公里河道清淤护坡筑堤,整治河滩地近300亩,栽种各种绿化苗圃4万余棵,“十里画廊”初具面貌。据估算,这里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带动韦店集村和邻村2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黄冢乡秦楼村建得像花园,在舒适的老年公寓里,20多名70岁以上留守老人乐享天年,5岁以下的孩子将在本村幼儿园快乐成长;郑集乡卢楼村扶植有4万只鸡的养殖场,建设一座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既消除鸡粪污染,又让100多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谷熟镇李苟庄统一设计房屋院落风格,白墙红瓦美观整洁,村民自豪“不比城里差”……

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虞城将精准扶贫与建设美丽新村合而为一,做到“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每修一条旅游路、扶贫路,就应该是一条生态路、发展路,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双赢’。”虞城县扶贫办主任牛子建很有信心。

创新脱贫攻坚,预计到2018年虞城贫困县摘帽时,全县148个贫困村将全部达到美丽乡村标准;创新生态产业,乐为牧业等养殖企业加大绿色投资,擦亮生态品牌;创新顶层设计,乡镇国土所和乡规划所联合办公,实现乡镇土地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统一管理;创新绿色监管,新设乡镇环保监察所,走在全国前列,实行县乡村三级环保监管网格化管理。

不故步自封,不拘泥一格,不抱守成规,虞城突出“生态+”,绿色发展大步迈进。

“生态+”,是虞城的一杆标尺,也是一张“金名片”。近年来,越来越多市区的人回流到虞城安家置业、办学读书、工作就业。“虞城的未来在生态、在环境、在配套。”虞城县县长白超说,“尽管我们起步晚了点,但美丽的未来并不远”。

视觉统筹:蔡华伟

摄影:魏文慧 贾晶晶 傅 青 李云川 王支援 石 松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30日 16 版))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3-30/389247.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虞城  生态  苹果  绿色  还是  发展  村民  竹子
不能  企业  电镀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