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元打造文庙街区 规划总用地约2.8公顷,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徐州古文庙将重焕光彩 |
|
◎徐州日报记者 樊海涛 3月初我市公布了2017年度150项城建重点工程计划,“文庙街区”名列其中。据悉,为了传承历史文明,彰显城市生命力,延续数百年来的文化脉络,同时也为展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的魅力,我市今年将投资1.5亿元打造总用地约2.8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的文庙街区。经此规划改造,徐州古文庙将重新焕发耀眼的光彩。 规划:打造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街区 昨天,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文庙街区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初步敲定。据悉,文庙街区项目将采取保护更新、开发并重的对策复建徐州文庙,形成局部传统商业文化氛围。 据专家介绍,地方文庙的基本制度基本是大成殿居中,前有月台,殿前左右设东西庑,殿前为大成门,再前为棂星门和万仞宫墙照壁,才能算是形制完备。基于徐州文庙地块兼具浓郁的商业氛围,良好的传统风貌特色,结合区位的现状条件,此次规划方案中也遵循了一些必要的原则。第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具备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第二,增强商业、文化、休闲功能,使徐州文庙成为以文化休闲、餐饮、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街区。第三,重视历史文脉的延续,研究与完善徐州文庙街区的空间结构及环境的重组,塑造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生活和谐相融,环境宜人,形象优美的街区。 特色:整体风格、体量与文庙呼应 在街区建筑方面,市规划局设计部门根据周边情况,一共做出了3套方案。近日经过专家组的论证,初步认为其中的第二套方案比较适当,即建筑风格仿古,呈局部三层,鼓楼造型,强调中轴线对称布局,整体建筑风格、体量与文庙呼应,建筑功能商业休闲。虽然该套规划方案建筑组合较为分散,每个建筑组合建筑体量较小,但是本方案功能较全面, 把彭城路北段上的原钟鼓楼考虑进去,且钟鼓楼建筑通透性较好,所以受到专家们论证后的初步认可。 据悉,徐州文庙的规划方案主旨为恢复文庙。方案中认为,建议保留大成殿、大成门及二中综合楼,拆除地块内其余建筑,对大成殿和大成门要求保持建筑的历史风貌,还原老建筑群的本色,建筑物的墙体、结构、材质色调基本不变,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展示古典美。 同时,文庙建筑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适当体现现代元素,在窗户、梁等结构上以咖啡色等现代颜色予以装饰,并在地块南入口广场重建鼓楼。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鼓楼、根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两侧设置配房。 前世今生:历经沧桑主体建筑仍屹立 文庙是徐州历史文化片区内北段重要的节点,也是徐州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河清路北侧,彭城路、黉学巷东侧,它的西侧为彭城壹号、金鹰和金地,南侧为苏宁广场,东侧为电业局,北侧通过黉学巷与牌楼市场相连,遗址目前就位于徐州第二中学校园内。 根据史料记载,文庙始建于宋代,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分三路五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两万平方米,元代毁于战火。1369年,明知州文景宗将文庙迁至徐州城东北,但由于多次遭黄河水患,曾四易地址。清康熙十九年(1682年),徐州富豪张胆捐资迁建于现址。徐州文庙原有石碑十多方,记载着文庙数经迁徙建修的经过,随着文庙的多次变迁,石碑多散落于外,其中戏马台上有明宣德八年(1433年)的“徐州重建儒学记”和云龙山送晖亭内有清代状元李蟠撰书“徐州文庙碑记”两方,现在文庙大成门内还嵌有张伯英书清康熙年间的迁建文庙碑记、民国二十九年 “重修文庙碑记”,分别为张伯英祖上张胆撰文和张伯英叔父张云生撰文。这些碑刻在书法艺术和历史资料上都有一定价值。 虽然徐州文庙的绝大部分建筑在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火及世事沧桑后荡然无存,成为历史遗憾,但所幸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门都保留下来,成为徐州现存规格最高、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建筑。 如今,我市即将对二中原址内的文庙进行复原修建,整个文庙街区项目投资1.5亿元,总用地约2.8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与彭城壹号有机融合。该项目的建设周期为两年,届时老城区中心又多了一个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商贸的步行街区。当人们徜徉其中,享受现代的生活时,将同时会受到一股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