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水平更高 让老百姓获得感更强 徐州:聚焦新定位 打开新思路 |
4月初,徐州市一场持续3个多月的大讨论告一段落。这场“百日讨论”的主题明确,即发挥“三个作用”、 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讨论中,全市上下对照省党代会期间李强书记对徐州的全新定位,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实践。 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通过大讨论逐渐明晰了差距,清晰了路径,强化了干部担当。“我们要以‘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淮海战役精神’,打赢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的攻坚战,让徐州的发展水平更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强。” 对标找差: 倒逼改革转型 3月25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80.5亿元的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徐州集成电路装备科技园在内的一批重大高科技产业项目纷纷落户,这个国家级开发区开始新一轮起飞。 “我们不能躺在徐工和协鑫两大企业的功劳簿上睡觉,要招来新的大产业、大项目,实现再飞跃。”在过去的成绩面前,徐州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强首先看到不足。他们创新讨论形式,组织百余名干部赴长三角先进地区开眼界,开设“金龙湖书院”,进行转变发展理念的“头脑风暴”,激发出知危思进的奋进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查不足,是这次大讨论的一个指导思想。徐州市委副书记杨时云告诉记者,经过各界充分论证,徐州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对于如何落实好“三个作用”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举措。 翻开全市119家部门单位的“对标找差”表,列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整改方案和整改期限。目前全市梳理的问题清单达1600多条。在丰县,当地针对产业升级、园区建设、城乡建设等薄弱环节,制定80条整改措施,全面补短补软补缺。 找不足,倒逼改革转型。“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想法要不得,必须要高标准,提升水平。”鼓楼区环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马伟说,经过大讨论的洗礼,转变的更是干部们的思想。 直面问题: 根本点落在创新上 当前,徐州正全力推进18大类134个补短板项目,着力破解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贫困人口比重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短板。在徐州市市长周铁根看来,面对爬坡过坎、破茧成蝶的新考验,产业转型是当务之急,根本点要落在创新上。 最近,徐州在北京举行招商会,现场签约的48个重点项目中,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ICT、集成电路等在内的“四新经济”项目28个、投资总额177.7亿元。徐州市发改委主任高山说,这与徐州倾心打造创新磁场密不可分。围绕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徐州积极构建“产业+企业+平台+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从政策出台、环境营造、招商服务、平台建设等各方面发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云革命”。 面对全省四分之一贫困人口的严峻现实,徐州决策层的信念坚定——精准扶脱、精细脱贫,拔掉穷根子,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在小康路上掉队。徐州市扶贫办副主任焦思泉介绍,去年市级投入专项资金8089万元,“相当于上一轮五年扶贫开发投入总和”。 徐州境内总长234公里的黄河故道曾是一条“贫困带”。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徐州实施二次开发工程,通过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等项目的推动,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了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和旅游观光走廊。如今,沿线115个经济薄弱村的22万低收入人口,全部摘掉“穷帽子”。 干字当头: 公开承诺解难题 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大讨论结合着大走访,徐州4.6万干部铆足了劲,提振起精气神。他们纷纷走进企业车间和农家院落,补短板帮民富,解难题助发展,化矛盾促和谐。 在邳州市邳城镇河口村,半年前还是荒草丛生的滩涂地上,经过治理后种上经济作物,如今有了30万元的收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这得益于邳州投资6.8亿元的“公共空间治理”行动。当地干部跑现场,想点子,共梳理收回农村集体资源12万亩,房屋资产34.3万平方米,增创村集体收益超过5850万元,5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村均集体增收8.58万元。 在张国华看来,大讨论的重要落脚点是干部作风的提升,要通过机制创新,治一治一些干部身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病症”。为此,市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市纪委研究制定了党政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从正反面激发干部先行先干,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 作为大讨论的一大成果,徐州目前正在深入推进“一把手承诺”工作。全市58个承担经济管理、服务职能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当地媒体上公开“晒”承诺书,对当年要做的实事、行政审批如何更高效、收费怎么降低等实实在在的内容给予明确承诺。对于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徐州各级领导干部要列出清单,从年初调研制定到年中跟踪问效,再到年末汇总对账,督促干部们以干字当头,奋勇争先。 (原载2017年4月16日《新华日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