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零下40多℃的南极绽放 ——徐州小伙段培法南极气象科学考察记(四) |
|
||
|
||
|
◎徐州日报记者 吴悠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江苏省气象部门参加南极科考第一人的段培法在经历过一周时间卸货和交接学习后,正式上岗。在南极考察期间,这位徐州小伙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南极进行大气化学观测、温室气体样品采集、地面气象观测等,但是在南极这种极寒天气下,他的工作又将怎样进行呢?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观气象 在南极中山站,段培法每天要在凌晨4点多钟起床,前往中山站附近的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然后编发气象报告,在5点钟发布到世界气象组织。 “具体是每天4次地面观测和两次定时发报。”段培法说,“像地面气象观测,首先四点半巡查一下观测仪器是否正常,有没有故障,看看数据是否正常,然后4点45分开始对云状、云量、能见度等天气现象进行观测,最后在5点钟进行编发气象报告,通过网络发出去。” 即使在家里,每天凌晨4点起床也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南极。段培法说,刚到南极,正好赶上极昼,没有黑夜,队员们的生物钟都被搞得紊乱,睡眠也差,不到4点就要起床,确实是一种考验,但是他却说:“即使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因为对南极进行气象观测就是我去南极的目的。” 中国第32次南极中山越冬队员一共19人,除承担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以外,还要积极参加中山站的站务工作,轮流进行厨房帮厨、卫生打扫、基本设施维修、安全巡查等,站区也会不定期举行安全演练和检查,消除隐患,确保站上人员物资的安全。 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漫长的黑夜、彻骨的低温、空寂的雪地……南极令人生畏的不仅是严苛的自然环境,还有极端条件对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所以在工作之余,南极科考队员们经常举行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中山站里有半个篮球场,也有图书馆,我们经常组织小型活动和比赛。”段培法告诉记者,除了自娱自乐外,还偶尔和俄罗斯站、印度站的队员们举行联谊活动,大家一起打排球、打羽毛球,“为了增加比赛的趣味性,我们还把比赛场地搬到了南极冰盖上,在雪里和俄罗斯、印度站的考察队员们打了一场室外排球赛。” 段培法说,随着南极中山站的通信和网络条件逐渐改善,在南极打电话、网上聊天都没有问题,所以在工作之余也会拍一些南极的景色、可爱的动物发一发朋友圈,和家人、同事分享在南极的生活。 2016年春节前,徐州市气象局与远在南极的段培法进行了视频连线,段培法在视频中表示,将继承和发扬历次南极科考队员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克服极地恶劣的环境,完成各项气象科考任务,为南极考察贡献徐州人的力量。 段培法告诉记者,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共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成果累累,这次成果之所以丰硕,离不开队员之间越来越默契的配合,冰天雪地里相依为命,“只有团队融洽和谐,才能出成绩。”段培法说。 随船环南极考察 2016年12月,本该结束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任务回国的段培法,由于表现出色,又被选拔为第33次南极考察队随雪龙船环南极大陆度夏考察人员,负责走航期间的大气化学观测。 12月10日,段培法再次登上了雪龙号,开始了他的随船环南极考察。他们从中山站出发,逆时针环绕南极大陆进行沿途考察,期间进行了大洋调查,对长城站进行卸货补给、智利蓬塔港口进行工作人员交替和物资补给,随后又来到罗斯海进行科考站的选址工作,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在2017年的2月底回到了中山站。 在南极考察期间,段培法利用南极中山站宝贵的气象数据,完成了相关技术论文,对南极气象特征与变化趋势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气象业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与国内外同行及其他行业专家的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探测方法和更丰富的探测经验。 南极的磨砺,为段培法今后的工作增添了更多动力。“南极考察之行,提高了业务能力,开阔了视野,更磨砺了人生。”段培法说,“今后将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还有南极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为提高徐州气象探测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