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结硕果 “十二五”以来,全市建立校企联盟1500余家,居全省首位 |
◎徐州日报记者 张瑾 通讯员 张薇 周丽 我市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支撑,大力推进高校院所与各县(市)区、各创新园区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产学研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我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产学研专项112项,128家企业从中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引进“科技副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00余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企联盟,居全省首位。 产学研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 “十二五”以来,我市实施省级以上各类产学研合作专项112项,累计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获得专利400余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1万余人。 为推进“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等产学研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泉山区整合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等,构建淮海科技城,甲骨文、欧洲低碳环保体验中心、华为等一批创新项目陆续入驻;在徐州高新区,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的徐州“科技创新谷”,西班牙风电设备生产项目等已基本达成意向。 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大难问题,为此,我市各县(市)区、各创新园区结合当地主导与优势产业,为科技创新搭建人才、项目、平台等合作的桥梁,形成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复旦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已在我市建立了产学研创新载体。 目前,我市已实现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各县(市)区全覆盖。既让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找到用武之地和扶持资金,又让企业找到提高竞争力和赚大钱的“秘笈”,从而把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与地方的“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券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 为补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短板,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部门向科技型企业送去一份“科技红包”——科技创新券,鼓励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独立科技中介机构购买科技服务(包括科技咨询服务、分析测试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自2015年使用创新券至今,我市已发放创新券额度800余万元,累计为15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券让企业接触到更多的高端科研设备和高新技术,在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128家企业从省内外高校引进“科技副总” 为进一步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科技部门引导企业设立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聘请“科技副总”进驻企业,以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依托,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强化创新管理,提升创新能力。 “十二五”以来,我市128家企业从中科院、山东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引进“科技副总”,他们在做好项目合作的同时,全方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输血注氧”,已累计实现新增产值超过25亿元,新增利税近5亿元。 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本土创新能力 我市积极引进海外著名高校院所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海外学术团体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推动徐州中美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专业化运行,促成徐州高新区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徐工、协鑫、精创电气等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集群。“十二五”以来,全市企业共实施国家、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6项,获批经费逾千万元。 在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推动下,我市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全市研发投入达到113亿元,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1511和11458件,增速全省第一,全市共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8项,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