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绿色跑道”,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 徐州:百年煤都蝶变生态之城 |
编者按 6月20日,《新华日报》在一版刊发《徐州:百年煤都蝶变生态之城》重要稿件,对我市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本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6月初,徐州矿工刘林经营的芝麻油作坊在贾汪农贸集市开张。去年10月,他所在的旗山煤矿封井,完成徐州城区矿井的“最后一关”。尽管有过迷茫,但刘林还是勇敢开始新生活。如今,36岁的他每天收入100多元。 在刘林身后,站着两万多名同样面临转岗的矿工,他们见证着去产能背景下的徐州转型。作为全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座百年煤城必须回答一连串时代命题: 资源逐渐枯竭,发展的着力点靠什么?生态环境恶化,幸福的宜居地在哪里?产业结构单一,振兴的新动能何处寻?地处苏鲁豫皖贫困带,如何扛起“中心城市”大旗? “还城市以绿色,向生态要效益,用产业促振兴,带动区域大发展。”践行苏北发展新理念,聆听省委书记李强为徐州谋划“三个作用”的新定位,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徐州一定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 山清水秀成“最大资源” “把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让良好生态成为徐州核心竞争力。”6月3日,徐州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徐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传达落实苏北发展座谈会精神,徐州围绕生态发力,下决心抹上绿色底色。 曾经的徐州,脏兮兮、灰蒙蒙、黑乎乎。面对着几十万亩采煤塌陷地,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如此形容:“这是地球伤疤,城市黑洞。” 狠抓修复、狠抓治理、狠抓减排,徐州坚决不留被污染的GDP。在国家5A级景区云龙湖,逾7平方公里水域与云龙山交相呼应,演绎彭城山水的最美风景。如今的徐州,有一串让人惊叹的“绿色名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今年初,住建部公示“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徐州名列“综合奖”首位。 由灰变绿,徐州的实践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是绿色生产力,生态包袱也能变成生态资源,促进生活富裕,带动生产发展。 靠着煤炭,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曾挖到“第一桶金”。“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村书记孟国栋给村子重新定位:主打民俗特色和旅游经济。“挖煤让村集体赚了钱,不过环境一团糟,大车一过,到处煤灰,隔着马路看不见人。”他介绍,村子紧挨由塌陷地改造的潘安湖景区,随着这两年全区旅游“旺起来”,上百名村民到景区打工,还带火村里民俗艺术团,每年演出200多场。56岁的村民夏桂美,看家本领是表演“赶毛驴”,旺季时每月挣3000多元。“家里有三四亩地,没事和大家轮着演,什么活都不耽误。”她说。 打出生态牌,徐州更具吸引力。“徐州过去最大的资源是煤炭,现在我认为是生态。”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澳大利亚澳森集团董事长尚玉忠感慨家乡变化大,牵线沛县与澳方马利威尔市共建友好县市。去年,邳州引来诺贝尔奖得主费尔,推动当地半导体产业跨越发展。费尔说,选择邳州的重要原因是“环境很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