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 引领富民新机制构建

 ◎曹典顺

“两聚一高”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学习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江苏调研讲话精神基础上,为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提出的江苏发展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离不开创新的推动,所以,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来引领富民新机制构建是贯穿“两聚一高”的核心思想,是实现“两聚一高”的关键所在。徐州地区繁荣发展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构建徐州富民新机制的根本路径和基本战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强化市场理念”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导向,即要用加法乘法来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用减法除法对待行政管理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措施,为徐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现实导向。

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在全省推行“两聚一高”战略,争创“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背景下,徐州牢牢把握机遇,在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下,构建徐州富民新机制,推动具有徐州特色的落实“两聚一高”方略不断向前深入。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构建徐州富民新机制的落脚点,是目前徐州落实“两聚一高”方略的重中之重。徐州近些年来为引进和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的步伐进行了不懈努力,诸如“彭城英才计划”设立的领导干部联系领军人才制度等等,收到了明显成效。但与苏南相比,苏北区域优势不如苏南的事实仍然存在,而区域优势明显会更有利于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加入,这是客观存在的。建构由政府、企业和高校多方面共同努力的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机制来引领富民新机制构建,应该和必定成为徐州落实“两聚一高”方略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能否实现徐州高水平发展,能否构建富民新机制,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领导人才。就高层次创新人才遴选而言,选调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优秀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引进政府需要的高层次领导人才,有利于引领徐州富民新机制的构建。就培养而言,坚持从严从紧选好管好干部,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生活作风硬、来源范围广的干部队伍,有利于引领徐州富民机制创新实践。

高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培养地,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十分雄厚。一所顶尖高校可能同时拥有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或相当层次国际科技奖项的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专家等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作为徐州本土的本科院校,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储备和培养上具有深厚底蕴。徐州整合利用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创建灵活多变的信息共享模式,打破封闭研究的格局,推动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积极打造平台,让政府、企业与高校协同,使高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与徐州地区、社会相融合,使高校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徐州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徐州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突出以产业聚人、以功能留人,实现人才引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重点人才培养工作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凤还巢”等人才工程,千方百计集聚高端人才和顶尖人才。实施年度“222”引才计划,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高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专业化人才服务团队,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催生产业”的链式效应,推动徐州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造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徐州在创新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不论年龄、学历,只要想创业,政府就鼓励;不论企业性质、规模,只要有创新,政府就扶持。一个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一个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舞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最前沿的创新成果。以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为主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为徐州全面振兴注入新力量。如今,徐州已初步形成以世界级创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梯队。当前,徐州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老工业基地正在浴火重生。

未来的徐州将高标准建设“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形成区域创新四大核心阵地。高水平建设开发园区体系,高起点建设研发平台,创建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体系健全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处于先进行列。发挥大院大所创新策源地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徐州实现产业化。

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领富民新机制构建,是实现徐州落实“两聚一高”方略的应有之义,是发挥徐州“三个作用”的强力支撑,是缩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推进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只要各行各业牢牢抓住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一重中之重的因素,夯实基础,聚力创新,把利民、为民、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建设一个“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师大基地执行主任)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07-20/39988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