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种植“地生金” 仝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村”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眼下,正是水稻抽穗的关键时期。7月25日,睢宁县邱集镇仝海村村民杨子江来到水稻田里,查看稻田里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防治方案。 44岁的杨子江是仝海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现在还是以种地为生,但用现在比较合适的称呼应该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为他种植的土地有800亩。 稻田边,烈日下,杨子江给记者谈起了他的发展史。由于家庭贫困,13岁那年,他就外出打工,一直在外漂泊谋生。2010年,人到中年的杨子江看到了家乡仝海村的发展机遇,回家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村里鼓励大家发展农业,为种粮大户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亩产达到1500斤,然后村里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稻谷。杨子江每年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一亩地利润400多元,800亩地年收益在30多万元。此外,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每亩给农民租金800元,另外,村民还可以到他这里打工,平时每天80元,农忙时120元。 在仝海村,像杨子江这样的粮食种植大户有20家,全村流转土地40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仝海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粮大户,土地集约化经营又这么高?在村办企业——仝海米业,记者找到了答案。 仝海米业是一家现代化的碾米厂,占地13亩,总投资670万元,投产后日产大米300吨,按照一年生产6—8个月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在300万元以上。 仝海村党支部书记夏永给记者介绍了他们村的富民思路。仝海村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根据当地盛产优质稻米的实际,仝海村决定走集约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的富民道路。村里先后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通过村干部带头、种植大户示范,带领并帮助农户通过规模种植,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又成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扶持农户发展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发放金额30多万元。 有了资金和收益,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了。一批种粮大户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单一种植的模式,让更多的农户从土地中转移出来,提高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农民到种植、养殖合作社务工,户均年增收1—1.5万元。 仝海大米有了知名度,村里又创新增收模式,加快村集体和农户持续增收进程。2014年,仝海村与江阴市长江村签订了优质无公害大米供应合同,2015年成立了睢宁惠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当年就向长江村和长江集团供应大米25万公斤,当年实现稻米销售总收入165万元,除去各种费用及成本,村集体收益50万元。2016年直供长江村优质无公害稻米60万公斤,仅此一项就增加村集体收入120万元,仝海村也成了当地有名的“百万村”。 今年,仝海村的种植基地拓展到周边的村镇,种植规模近两万亩。村里投资兴建了一个集粮食烘干、仓储等功能为一体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年仓储能力约450万公斤。新建的大米加工厂,日生产能力300吨,通过加工,本村稻米直供无锡、苏州、广州等地。帮助其他村加工大米,还能赚取加工费。预计到今年底,仝海村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 村集体收入多了,村里建设就有了资金。这两年,村里新建了为民服务中心、村民广场,孩子们学舞蹈有了专门的舞蹈教室,村活动中心为少年儿童开辟了国学讲堂,每天晚上,村民会在村民广场跳广场舞,或者看露天电影。富裕以后的仝海村,处处呈现欢乐祥和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