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咏“生态文旅水城”的 时代新曲 ——省市党报记者眼中的“淮安精彩” |
|
||
|
水是城最灵动的镶边,四河穿城而过让淮安成为苏北的“小江南”;水是城最丰沛的资源,河网密布、物产丰富为淮安绿色发展提供广阔天地;水是城最绚丽的舞台,今天的淮安人正借水生财,书写新时代的“生态文旅”淮安新歌。
淮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上,淮安把发展的聚焦点集中在“生态文旅水城”上。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说,我们正充分利用淮安的生态禀赋优势,加快建设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顶层设计 靠水吃水的绿色淮安构想 “围绕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区。”省委书记李强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一席话道出淮安生态资源优势和未来竞争优势所在。淮安人倍感信心,满怀豪情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走出自己新路。 于是,一场为新路探索准备的顶层设计出炉了!淮安市委、市政府以开阔的视野和多维布局,制定了向东全域融入江苏沿海开发、向西大力拓展淮河流域经济合作、向南联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向北对接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确立了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江淮生态大走廊“绿色枢纽”、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极核”三大“新路”实践目标,既为淮安绿色发展提供支持,又为淮安深入融入周边的多重国家战略实现后发先至确立了路径。 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每年夏天,一只只从淮安市盱眙县来的小龙虾都会爬上南京人的餐桌,成为南京人夏日独特的美食。今天,这场始于小龙虾的“邂逅”正在不断升级。瞄准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机遇的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正在成为淮安“向南向前”的前沿阵地;淮安的交通半径将通过连淮扬镇、连宿淮盐高铁以及宁淮高铁延伸到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经纬纸业、中央新亚百货、苏宁电器、南外淮安分校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淮安,让淮安与南京在“精明融合”中共赢发展。 加快江淮生态大走廊“绿色枢纽”建设。2017年,省委、省政府把“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入年度目标任务,地处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两大战略“交汇枢纽”突出位置的淮安,主动担当这个生态走廊建设的“前锋”。淮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承担江淮生态走廊先锋的历史使命,过去几年,淮安全力实施洪泽湖湿地、白马湖湿地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营造更多集景观、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绿色走廊,构筑起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纵横交错的“绿色枢纽”。 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极核”。淮河绵延千余里,洪涝交替、水灾连年让淮河流域长期处于“发展洼地”。2011年,淮安提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的走廊”构想,以核心城市率先发展,带动淮河流域城市发展。去年,受沿淮各市委托并在苏、皖、豫三省共同会商下,淮安市牵头完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并通过省发改委上报国家发改委。虽然规划还在路上,但是淮安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极核”的思路正在被落地。淮安正积极主导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实施、蚌淮铁路规划、淮河银行筹建步伐,淮河流域沿淮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融互补、生态建设互治互管新时代即将来临。 借势发展、因地施策、积极融入,绿意淮安正在“两区一城”目标指引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全新的姿态挺立在淮河之畔。“我们在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三大目标指引下,为苏北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淮安探索’。”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充满激情和自信。 文脉传承 “以特生金”的魅力淮安之路 水是淮安独特的城市资源,也涵养了淮安独特的城市文脉。淮安市委、市政府依托五湖镶嵌、四河穿城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做好水文章、走活生态棋。 以水为脉打造城市水样淮安品牌。京杭大运河、古淮河、盐河、里运河等四河穿过主城区,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里下河湖区等五湖镶嵌境内,漫步淮安市区,这样的水样淮安让你迷醉。为了让这样的水样淮安更具魅力,淮安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接、生态相连、文脉相容要求进行城市布局,精心规划建设名河名湖风光带,加快洪泽湖、白马湖纳湖入城步伐,着力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系统,打造清新秀美的碧水城市。 以绿为韵构建城市绿色标识。盛夏时节,漫步白马湖畔,芳草茵茵,酸甜的蓝莓果绽放在枝头;走马里运河两岸链式生态廊道,绿树葱葱,文旅景点点缀其间;行车而过,淮安淮河、大运河生态廊道雏形已现。为了这幅生态图景,淮安率先在全省编织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构建了“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明确到2020年全市开发强度控制在18%以内,生态空间占28%。实施洪泽湖湿地、白马湖湿地和矿山、废旧工业场地等生态修复工程,让绿意淮安成为淮安城市新标识。 以文为脉打造城市独特魅力。水是淮安天生天养的独特资源。因为有水,偏居苏北的淮安曾经长期占据中国历史发展大舞台显赫的位置。京杭大运河和古淮河在淮安交汇,让淮安成为中国历史重要的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漕运总督府驻守在淮安。淮北盐运分司、税关、造船厂、漕粮转搬仓落户淮安,更是让淮安商业达于鼎盛期。为了将淮安文化品牌变为淮安竞争优势,淮安深度运用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戏曲文化等淮安特色珍贵文化资源,注重文化与旅游、创意等有机结合,扎实推进“文化+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古淮河西游记文旅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等重大文旅项目,启动建设中国漕运城,让丰富的文化资源绽放异彩,创造财富。 绿色发展 “进退有度”的生态淮安抉择 绿色生态之路必须是发展之路。“绿色发展,根本还是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淮安将突出在‘生态+特色’上做文章,努力走出不一样的精彩。”淮安市代市长蔡丽新说。 淮安市委、市政府深切地理解这分担当,按照新兴产业城市标志,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服务业特色产业、“4+1”现代农业为重点的绿色高端产业体系,做强“台资聚集高地”品牌,努力建成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国际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进是为了“退”得从容。淮安以淮安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巧妙运用“进退”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于是,一场淮安建市以来最大的工业企业搬迁行动开始了。这场搬迁行动主角是事关淮安经济命脉的10家盐化企业。原来,为了全面净化大运河的生态水环境,淮安“邀请”10家事关淮安工业指标增长的盐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退河进园”。 随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淮安用新经济“填空”传统产业“退”的留白,让淮安经济攀高争先。淮安引入了拥有中国独家图像传感器芯片CIS技术的德科码半导体,该项目建成后将带来年产12英吋晶圆24万片半导体新产业,夯实淮安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基础。 特色优势就是发展动能。发挥沿河地区资源禀赋特色,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借助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优势,将亚洲最大的单体蝴蝶兰生产基地“搬到”淮安;依托淮安西游记文化特点,打造集合室外欢乐世界和室内嬉水世界龙宫大白鲸世界……这些新产业不仅强壮了淮安经济身躯,还提升淮安产业“颜值”。 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水样淮安正在绿色动能激荡下,吹奏一曲美丽的苏北江南风。 连云港日报记者 周莹 执笔 侧 影 白马湖, 打响“兴水之战” 在淮安白马湖,记者看到烈日当空,天蓝水碧,一望无际的大湖美景尽收眼底。 白马湖办副主任刘书苏向记者介绍,当前,白马湖大荡河等河道的清淤工作正在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开展。 多年前,由于围网养殖、渔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污水汇入等原因,造成白马湖水域面积锐减、污染严重。2010年起,淮安市委市政府启动白马湖生态修复工程,2013年,白马湖成功入围全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竞争立项”,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的湖泊,淮安正式打响了白马湖修复开发的“兴水之战”。 “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6年间,淮安累计完成投入超30亿元,“四湖”工程让“苇绿荷红、水清鱼肥”的魅力白马湖正逐步呈现。如今,白马湖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不断提高。 走进白马湖森林公园,面积达50亩的蓝莓园让记者们大开眼界。蓝莓园是白马湖开发中一个“具体而微”的板块。“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是白马湖保护开发的主基调。 “白马湖32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里,没有一个工业企业。我们确立优先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这几年相继拒绝了一大批房地产、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让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刘书苏说。 淮安日报记者 叶列 黑科技, 逆袭“开心农场” 地瓜长在树上,西红柿爬上了葡萄架,辣椒可以降血糖……7月20日上午,1+13环省行苏北组记者走进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菜趣园,处处遇到“惊奇”。借助高科技,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让农作物插上飞翔翅膀,实现了“逆袭”生长。 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党工委副书记成杰告诉记者,这片占地面积4608平方米的“开心农场”,种植了60多种果蔬菜品。 谁说西红柿长在地上!在菜趣园,记者邂逅了一个爬满西红柿的长廊。密密麻麻西红柿挂满了记者头顶。原来,这里的西红柿经过科技学家的技术改造,已经从一年生蔓藤植物变为多年木本植物了。 更神奇的是,原本长在地里的地瓜,现在却长到了“地瓜树”上。成杰告诉记者,他们把地瓜种子浸泡在营养液中,用氧气24小时刺激它,随后把刺激成熟的地瓜枝条埋入事先准备好的黑色保护袋里,让地瓜枝条“误以为”自己被埋入地下,而自动生长。 那么这种“树上地瓜”口感怎么样呢?成杰告诉记者,因为没有被埋入泥土中,“树上”结的地瓜不需要生长出很多纤维质,口感非常香甜,近似于南瓜。 漫步在菜趣园,一种颜色浅浅的辣椒引起记者关注。不同于传统辣椒红艳艳的颜色,它略微偏浅。成杰告诉记者,这个辣椒辣度不高,饭前吃一颗,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海杰 刘老庄, 从此换个活法 一排排整齐的多层住宅,干净整齐的村容环境,绿化成荫的村级道路,这样的幸福新农村场景,已成为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村1795位村民生活常态。 刘老庄村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村庄。1943年,新四军82位勇士在这里与千余日寇血战,全部牺牲在这里。然而,解放几十年,刘老庄人依然贫穷。为了换个活法,刘老庄人请来了在外创业的本村“能人”朱林担任带头人。 朱林上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把火”,便是选了一批“有钱人”当村干部。他的理念是:自己都不富咋能带村民致富?他的“第二把火”,便是“逼着”这些有钱的村干部集资127.5万元,购买了一批工程机械,承揽工程。这一招,便让村集体收入由负转正。2010年开始,他推行集中居住,使588户村民搬进了多层小洋楼…… 随着全村土地的流转,刘老庄又建起了千亩日光能温室大棚、千亩光伏太阳能发电厂、千亩精品苗木园、千亩果树采摘园等园区,让刘老庄村土地资源实现增值。2016年,刘老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万元,彻底摘掉了红色村庄的“贫穷帽子”。 宿迁日报记者 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