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强富美高”新征程 ——重塑发展优势的江苏实践 |
历史的荣光与现实的奋进在这里交融。
名城云集,文脉悠长,水土丰饶,经济繁荣……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 三年来,循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江苏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力提升创新浓度、谋划绿色崛起、增添百姓福祉,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创新活力造就发展实力 江海潮生,风云跌宕。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江苏,正在续写实体经济的发展“传奇”。 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制造业总值约占全国的1/8,国有企业利润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9家中国500强企业、13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家销售超百亿企业,百分之一的中国A股公司……县级江阴市,拥有100多家细分领域的行业单打冠军,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制造业历经挑战而长盛不衰,“秘籍”在于始终深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 数字无言,发展有痕。这几年,是江苏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发展进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达到7.6万亿元,年均增长8.6%;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厚植实体经济优势。以创新优势取代成本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举,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全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建有率超过90%,工业技改投入达1.4万亿元。围绕移动通信、集成电路、物联网等产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 厚度只有头发丝的几十万分之一,硬度却是钢铁的上百倍——石墨烯的性能让人惊叹。常州武进区2011年成立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成为全球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 常州市委书记费高云介绍,由此开始谋划布局的石墨烯产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受到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斯坦丁·诺沃肖诺夫的“点赞”。 抓创新出成效。从强化高端人才引领,到打造优质平台载体,步步为营。 人才是“种子”,政府是“园丁”。江苏有69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出台“人才26条”政策,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 加速经济动能转换。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条”,突出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打造营商环境“软实力”。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江苏发展的新目标。 聚力创新,凤凰涅槃。前身为校办工厂的苏州“好孩子”公司,蝶变为全球最大的耐用儿童用品公司、中国最大的孕婴童产品全渠道零售商;曾名不见经传的南通乡镇建材厂中天科技,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供应商。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4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表示,创新在江苏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正在重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加减乘除”作答富民考题 每逢深秋,无锡东港镇山联村都会掩映在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之中。2011年大学生村官朱虹引进的贡皇菊,现已发展到800多亩,形成“菊花产业链”。 种菊、菊花茶、菊花饮料、菊花米酒、菊花糕点、菊花枕头、盆景菊……村民“培育”的菊花产业令人目不暇接,市场叫好一片。这个曾经的经济薄弱村,菊花产业销售逾千万,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江苏百姓生活显著改善,但居民收入还不算高,特别是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加快提高百姓的富裕程度,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原点”。 江苏省鲜明提出全部工作必须“聚焦富民”。在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联动升级的同时,引导各地挖掘禀赋优势,植入生态、绿色、田园、文化等元素,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增强富民带动力,拓宽富民受益面。 “花木卖出去了,人回来了,镇村有了生机。”苏北腹地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介绍,当地25万人“靠花吃花”,31个花木淘宝村、3.3万个网店竞相争艳,累计22.8万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平均每秒有3.75件快递从这里发出。 自主创业,是富民的潜力所在。江苏省明确,以推动自主创业为突破,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 桃林间、山坡上,散布着几座白墙黛瓦江南民居,那是一对“80后”夫妻打造的14间客房。开业时间不长,但顾客盈门,节假日更是天天爆满。 “在家门口做自己喜欢的事,能挣钱,有盼头。”女主人费频说,我们早就希望回家乡无锡阳山打造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民宿,如今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激发了人们兴企创业的热情。去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50万户、个体户78万户。 为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发展成果,江苏省提出“加减乘除”法,即提高收入、增加福祉;减轻负担、减少烦忧;充分释放富民乘数效应;破除影响富民的制约和束缚。 一系列举措正在发力:出台“富民33条”政策,确保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公共服务最大普惠,75%以上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生态优先谋划绿色崛起 湖阔水清,绿林成荫。从采矿废地到“城市之肺”,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湿地,经历惊世之变。历经风霜的百年矿区,脱胎换骨。老工业基地实现了从多年前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历史性蜕变。 美丽与发展同行。至2016年底,江苏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45个,占全国24.6%,数量位居第一。 人多地少,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窘迫,多年的快速发展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越发尖锐,生态环境成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发端于治理太湖的“河长制”,如今已在江苏全面推行,一起推行的还有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制度保障。 去年底以来,新一轮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展开,着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力争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江苏的最新“落子”之一,是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这片位于江苏长江淮河之间、里下河流域地区的腹地,生态资源最集中,仅湿地面积就占到江苏长江以北的一半,土地开发强度最低,低于国际宜居城市的国土开发强度20%的标准。 这片被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城市群、淮海经济区环绕的区域,最新定位是:打造成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城镇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目的地。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发展,重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生态优先的发展新优势。 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这个“1+3”的新格局意味着,不再以地理界线、产业梯度转移来划分苏南、苏中、苏北,而更多把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等作为划分区域发展的主要依据。 “后发达地区不是只能等待产业转移,完全可以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率先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宿迁正从“追赶型经济”转向“内涵型经济”,全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 率先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建立自然资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更大范围的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正在陆续落地。 文明程度彰显发展高度 两位志愿者王克飞和陈衍谚的婚礼,刷爆了张家港市民“朋友圈”。新郎新娘因做公益而相知相爱的故事,成了小城美谈。张家港市志愿团队超过900支,平均每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3个,累计服务时长过100万小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上世纪90年代,从上街拍苍蝇、扫马路、拆除露天茅坑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让文明素养在这片曾经贫瘠的江边沙洲生根开花,叫响全国的“张家港精神”由此发端。 从抓卫生环境到培育市民文明习惯,从提升城市品质到促进城乡一体文明,22年间市委主要领导换了8任,但精神文明建设“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任接着一任抓”的传统始终没变,文明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 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是江苏各地的普遍追求。“我们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理解,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自我价值的再次实现。”在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活跃着一支“万家欢”的志愿服务队,65岁的总队长喻小萍说,从15人到5000多人,从垃圾分类到居民自治、全国文明示范系列创建,志愿服务舞台广阔。 细微处见真章。宿迁市洪泽湖路,市民李玉堂每天都会穿过这条马路去买菜,过斑马线时,总有车辆主动礼让——人行车必停,是江苏众多城市街头的新风景。文明成了风尚,让城市更加温暖。 年初发布的2016年江苏“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为87.08,比上年提高0.83。这项测评重点围绕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道德建设、文明风尚、人文关怀、社会治理等展开,并已被列入江苏“十三五”主要指标,到2020年分值目标为90以上。 文化的滋养不可或缺。数字文化馆、博物馆走进人们的生活,崭新的乡村书场唱响了优美评弹——在江苏各地,文明创建更是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仅2016年,江苏新建400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今后每年都要建成4000个,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江苏省广泛开展的全民阅读、“书香江苏”品牌建设,更致力到2020年实现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 发展,让人民更幸福;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在“强富美高”的新征程中,江苏阔步前行。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