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正是乘风扬帆时 ——五年来徐州人事人才工作综述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宁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43岁的下岗职工王海峰深有感触地说。面对失业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他曾感到彷徨。但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他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实现了再就业,每月工资5000多元。

王海峰的幸福背后,映射出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两聚一高”为指引,切实发挥“三个作用”,紧紧抓住省委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契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推进民生改善、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考卷”。

夯实民生之本

一份耀眼的“就业成绩单”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五年来,我市就业服务工作按照“放眼全省找差距,立足淮海找定位”的总体要求,不断地拓展就业服务新领域、改进就业服务新手段,全市就业服务工作呈现出“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城乡就业稳步推进、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夯实、就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的特点。

五年来,人社部门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综合就业成绩单。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58.74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势头良好,从2012年到2016年,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41.99万人。

2012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9%;此后逐步降低,到2016年底,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5%,低于4%的省控制线。五年来,累计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1.02万人,开展创业培训人数15.38万人。2012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79.05万人,2016年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88.97万人。五年来为12.86万名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水平由2011年月平均510元上涨到现在的1333元。从2012年到2016年,全市新增转移劳动力30.99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237.98万人。

在全面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我市制定出台了《徐州市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完善徐州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办法的通知》等多个专项文件政策,对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范围、补贴标准等进行了明确,具有徐州市情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

“徐州版”就业服务信息化模式初步形成,目前我市已形成“就业社保一体系统为业务数据来源、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为外部数据补充和就业决策分析大数据平台实时汇总分析”的“三网支撑”的“徐州版”就业服务信息化新模式:就业社保一体化系统,实现从“就业单一数据的提取”到“就业社保复合信息的比对”的提升;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实现从“手工汇总”到“系统管理”的转变;就业决策分析大数据平台,实现从“无纸化经办”到“智能化决策”的跨越。

依托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我市开发了新的就业培训管理模块,拓展了新功能,对培训全过程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全市村级平台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五年来,对村级平台实行分级管理,开展实施了 “十百千万”强基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20个三星级标准的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作为村站建设的市级样板;在硬件配置、人员经费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参照“城镇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创建了300个二星级村站,作为县级样板。

我市在全省最早全面推行农村就业动态监测工作。为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情况,建立了具有徐州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实名制动态监测制度,已在横、纵两方面分别实现了全市100%行政村人力资源的整村普查和330余万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每半年在信息系统中维护一次动态数据,并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汇总统计。

城镇基层平台功能得到有效提高。目前,全市62个街道办事处、471个城镇社区、106个镇(含涉农办)、2267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城镇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持证率达到100%。

按照就近就地办理业务的原则,为方便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从2013年开始,我市将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全部下沉到社区办理,实现了申领由“二地三环节”到“一地一环节”的转变,此项业务在全省领先。

我市是省内化解煤炭产能的重点地区,职工分流安置任务艰巨,涉及职工2.78万人,占到全省的84.7%。为做到精细管理,我市开发了实名制管理系统,建立精准到企业、具体到人的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实名制数据库,全市涉及去产能的2.78万名职工已全部进入信息系统。同时,通过全市119个乡镇和434个社区,主动进行一对一跟踪调查,制订个性化的就业创业、培训、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就业帮扶的方案。

发挥综合优势

培植创业的肥沃“土壤”

2010年4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纪河成立了徐州纳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刚起步时,因为市场定位不准、见效慢,纳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曾一度进入“迷茫期”。站在梦想与市场的岔路口,市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导师立即帮忙出谋划策。

接受创业导师的建议,纪河重新找准市场定位,主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7年来,纪河带领他的团队专注于研究和应用浅层地热能的开发技术,承接省内、省外各类重点工程100余项,年平均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

据统计,五年来,已有近9000名大学生来徐州发展,带动就业8万余人。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江苏师范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基地迅速发展壮大。

五年来,我市针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政策文件接连出台。这期间,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更被授予“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16年,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又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囊括了这一领域所有的国家级殊荣。从园区成功孵化的200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专项资助、贷款贴息、税收返还以及有关奖励。先后制定出台了20余个配套文件,形成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徐州市已经发放包含贷款贴息、税收返还、表彰奖励、创业贷款、免除场地租金等近亿元。

徐州市中心城区,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徐州建立了集高科技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创业创新人才集聚中心、创业企业数据信息中心、创业成果展示中心、创业实训中心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目前,已先后有50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徐州大学生创业园区,涵盖电子科技、影视动漫、能源环保、文化传媒、机械制造等门类,创业者中有4位海外留学人员,40余位硕博士,实收资本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过亿元。

目前,全市共建有20个大学生创业园,其中国家级园区1家,省级园区8家。在2016年市政府认定的首批16家重点众创空间中,8家是大学生创业园。

近年来,徐州大学生创业园聘请了包括金融投资、市场营销、企业策划、法律法规等在内的150名创业导师,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形式,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初期评估和跟踪指导。目前已辅导创业企业200多家,受益人数10000余人。

在徐州,畅通的“绿色通道”快速办理机制已经坚持了5年,极大地缩短了大学生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时间;各个园区不断完备的配套服务,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了从贷款融资、法律服务到财务代理、创客咖啡等“一条龙”服务;开展大学生创业园星级企业评选活动,评选并授牌星级大学生创业企业184家。举办SYB、IYB和企业经理人培训,开展创业经营实战训练,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除此之外,徐州市人社局还帮助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各类组织,加强园区组织建设。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大学生创业者商会,建立了徐州市大学生创业企业联合会,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引导创业企业组建“产业”联合体,做大规模效应,共同开拓市场。

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5年来,历经了起步、成长和提档升级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园区承载体系、金融支持体系、培训实训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成为徐州市新型的经济群体。

人才强市

汇聚中心城市建设“第一资源”

为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进优秀人才,自今年9月起,我市组织开展“2017徐州百企名校行”招才引智活动。本次活动由市人社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徐州百企名校行”招聘和交流团,赴省内外有关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所到高校涵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

十八大以来,市人社局按照市委、市政府人才优先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政策、健全创新机制、构建平台载体,各项人才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1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8.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7.8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80.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24.40万人。全市拥有院士、外籍院士14人,“千人计划”、“973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级各类专家432人。

紧扣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期,围绕我市工程机械、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广泛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目前,我市已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7家,建成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4家、省级以上引智示范基地(单位)、示范村14个、省级就业见习基地14个、市级就业见习基地13个以及海外引智工作站2个。

招才引智活动持续推进。2012年建立招才引智(美南)联络处,举办了三届“美南专家徐州行”活动。2014年建立“澳中人才联络站”,举办了“澳洲专家沛县行”活动。连续七年举办“中国·徐州百企名校行”招才引智活动,累计组织近千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引才岗位19189个,达成引才意向17923人次。连续9年举办“博洽会”,并跻身江苏省三大特色引智活动行列。

2012年以来,全市在站博士后人员共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 7项,资助额38万元;获批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和日常资助共47项,资助额222万元;累计获批江苏省“双创博士”资助12项,资助额180万元。全市留学人员共获批创业启动和择优资助10项,资助额65万元。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全市申报引智项目264项,获批134项,项目资助301.24万元;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5项,重点外国专家项目2项,3名专家入选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实现了高端引智项目“零突破”。先后有6名外国专家荣获“江苏友谊奖”,1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依托我市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等资源优势,围绕企业和项目,进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2012年以来,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共有技工院校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54所。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9个、市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载体数量居全省前三,基本形成了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我市先后出台《徐州市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徐州市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2年以来,累计发放资助913万元。

打破编制、职称、薪酬等因素对人才的束缚,畅通人才交流和晋升机制。完善综合评价模式,引入量化积分、业务测试、述职、答辩等测评手段,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竞争性调任公务员工作,探索试行多元薪酬分配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乘着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东风,徐州就业创业和招才引智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站在了新的起点。完善的政策体系,优良的平台载体,徐州必将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的高地,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征程中,奏响新时期的大风歌。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10-18/40869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