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大走廊” 开辟“清风廊道” 我市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格局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
|
||
|
||
|
◎本报全媒体记者 樊海涛 为推动和保障我市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格局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市规划局近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完成了《徐州市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徐州市城市清风廊道规划》等特色规划。11月30日,该部门在新城区报业传媒大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 构成“2+2+10+20”生态空间结构 据了解,《徐州市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依托京杭大运河和黄河故道两条轴线,微山湖与骆马湖两大生态核心,遴选的10个生态魅力特色区和20个生态敏感点构成“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的“2+2+10+20”生态空间结构,着力打造五大走廊。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清风廊道、绿色安全屏障,以加强管控、治理修复为主要手段,以河湖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保育本底、天蓝水清的生态景观走廊。 以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为牵引,构建江河海、铁公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沿河风景路网络体系,加强与沿线城镇、特色村庄、景区景点等的充分衔接和有机联通。打造便捷高效、内外衔接的综合交通走廊。 依托沿线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基本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导向、产业优化的产业发展走廊。 优化沿河区域城镇布局,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特色镇(重点镇)—新型城镇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按照构建绿色城镇体系要求,加快沿线15个中心镇、15个特色镇(重点镇)、16个新型城镇社区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走廊。 依托京杭运河、黄河故道沿线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资源,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为重点,在保护开发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沿线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构建沿河生态文化旅游景观体系,打造以节点城镇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文化资源为纽带、以良好服务为保障的文化旅游走廊。 打造“两廊三环”通风布局结构 《徐州市城市清风廊道规划》利用风向统计分析、风口研究,依据“引进清风、阻挡(净化)浊风”的规划思想,设计如下: 一是打造“两廊三环”的布局结构,即分别构建徐州市东南清风廊道和西南清风廊道。东南清风廊道:以故黄河为载体,联系睢宁、邳州东南部、吕梁风景区、崔贺水库、下洪水库、水口水库、杨洼水库、六堡水库、大龙湖、桃花源、临黄湿地、丰县等的清风廊道;西南清风廊道:联系汉王生态林、云龙湖风景区、泉山森林公园及京杭运河,延伸至邳州、新沂的清风廊道。“三环”,即都市区外环、高速环、三环快速路等三环净风屏障,在城市东南、西南、东三个方向通过开敞空间引入清风,在城市东北方向通过圈层式布置环城林带阻隔、净化浊风,并在清风廊道内串联城市内部的水和绿。 二是根据清风廊道的构建需求,划分核心区、控制区、影响区三个层次的管控区域。 三是引清风产业引导,市域核心区不再发展第一产业,主要以林木绿化为主,控制区和影响区内鼓励水稻种植,限制控制区内发展养殖业和设施农业。都市区清风廊道内建议清风口保护基本农田,禁止限制区内发展设施农业尤其是大棚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是阻浊风产业引导,市域清风廊道内沿线城镇的工业建议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设备、工艺品制造等门类为主,严禁大规模发展煤炭、冶金、化工等高污染产业。都市区内东部城东大道两侧建议发展先进制造业、综合物流产业、高新产业等,禁止新增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东北部禁止新增水泥建材、煤电化工、冶金焦化等重污染产业,限期整改已投入建设的污染产业,远期有序搬迁。东南部工业建议以工程机械、综合物流为主。 除此之外,规划还提出了市域生态管控区规划、都市区生态管控区规划、建筑平面布局建议、建筑高度控制建议等方面内容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