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城市文脉 彰显名城特色 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省批复 |
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樊海涛)近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统筹研究了四个保护层次,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保护内容框架,创立三种保护控制方式等,这使得徐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规划制度上得到了完善的保护。4月17日,市规划局在新城区报业传媒大厦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发布有关情况。 徐州是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代发源地和军事重镇,有着灿烂的楚汉文化、战争文化;作为交通枢纽和矿冶之城,有着悠久的运河文化和工业遗产文化。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山水风貌、城区格局、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法规和管理机制,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珍惜和传承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文脉,着力塑造“楚风汉韵、南秀北雄”的城市风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落实《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所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定位,市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组织编制了《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完成各个环节审查手续后,由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审批。2018年4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20)》。 本规划统筹研究了市域层面、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层面、历史文化街区层面、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层面四个保护层次。总体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严格的名城保护制度,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在严格保护基础上的科学利用。最引人瞩目的是,规划确定了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北至夹河街,西至西安南路,东至民主北路,南至建国西路、建国东路,含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状元府历史文化街区及兴化寺及周边地区,面积约3.01平方公里。 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对历史环境实施分层、分类保护。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针和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城区空间发展策略,强化徐州城市空间文脉与文化景观的延续与传承。具体内容有:(1)体现徐州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的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2)历史文化名城的河湖水系、历史村镇和地下遗址;历史城区的城垣形制和历史街巷等传统格局要素,以及重要地区的历史风貌等;(3)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4)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中国大运河(徐州段)遗产。 采取“普查建库、科学评价、确定对象、分类控制、建立网络”的总体保护思路,规划建立全面的、多层次的保护内容框架:市域整体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历史村镇的保护——大运河徐州段的保护——历史城区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业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利用。对普查和评价出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本着“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的原则,创新保护方法,建立法定保护、地方保护和规划控制三种保护控制方式。通过历史轴线、道路街巷、山体水系、开敞空间等要素串联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文化线路和历史景观系统,形成多层次的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体彰显名城历史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