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西家澎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诚信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推动淮海经济区“首信之城”建设。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12468行动计划”,对标找差、激发活力,大力提升法治化便利化水平,切实落实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诚信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将徐州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首信之城”的中心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省信用办的悉心指导下,我市把信用建设作为徐州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各地、各有关单位创新探索、积极作为,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信用平台建设全面构建。2017年,我市全面提升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深入实施数据质量提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数据归集总量高速增长。市级层面,2017年全市累计归集信用数据3.2亿条,同比增长11.8倍;向省推送数据量居全省第5位。“双公示”系统累计归集部门和县(市)区数据314.4万条,同比增长4.3倍;“双公示”向省级平台推送数据总量居全省第3位;县级层面,睢宁、丰县、新沂数据归集质量大幅增加,质量有所提升。数据归集覆盖面持续扩大,市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完成55个部门的自然人和社会法人信息归集。自然人数据覆盖全市16岁以上843万人个人信息,法人企业覆盖面从16.6万家增加到66.3万家,个体工商户由34万家增加到66.8万家,社会组织2248家,事业单位3377家。基本实现全市2.5万名公务员及15.8万名事业单位人员(不含教师、医生)、280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信息归集全覆盖。政务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公务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累计入库80余万条,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依法履职、诚信尽职、规范服务、表彰奖励、廉政记录、违法违纪违规和年度考核等信用档案。 信用产品应用成效显现。聚焦信用产品应用,坚持以用促建。根据《徐州市行政管理中信用产品使用目录(2017版)》,在全市43家单位、114个事项中推广信用审查制度,在10家单位、18个事项中推广第三方信用报告制度,在所有行政管理事项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去年,我市累计办理信用批量审查请求228次,核查企业6249家,发现失信企业661家,受理企业和个人信用核查申请458次,办理信用修复87次,处理异议申请11次。将社会信用管理广泛纳入政府招投标、安全生产、财政资金管理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领域。在核查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申报省市名牌产品过程中,依据信用审查结果确定其评选、申报资格。对拟推荐省市县(区)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信用审查,先后取消15人推荐资格,较好地凸显信用威力。 切实推动淮海经济区“首信之城”建设 2018年,根据国家和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全市经信部门切实推动淮海经济区“首信之城”建设,以落实《徐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为主线,以信用信息记录、共享、公开、使用为基础,更加突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深化信用信息应用,大力培育征信服务市场,抓好制度、数据、人才、示范等重点领域工作。 为全面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我市确立了“12468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1”要围绕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以打造淮海经济区“首信之城”为目标,努力使信用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是指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大抓手:一手抓规定动作,一手抓自选动作;“4”要聚焦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信用体系建设四大领域,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以政务诚信建设引领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6”是要抓牢“平台建设、数据归集、产品使用、联合奖惩、诚信宣传、社会服务”等六个社会信用与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8”是指信用建设在提升营商环境、健全制度建设、完善系统平台、加强数据归集、促进产品应用、突出联合奖惩、着力文化宣传、推动工作创新等八个重要方面。各地区、单位将积极根据“12468行动计划”制订具体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创新手段,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