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 再造一片绿水青山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曲美慧 通讯员 蔡东亚 老沛县人记忆的底色,是黑色的。 以全县1/6的面积,承载着全省90%以上的煤炭产量,曾经的沛县为国家工业化发展贡献了汗马功劳,但因此留下的生态巨债却成为沛县人几十年的隐痛。 灰天黑地,遍地“伤疤”。时代已前行,历史的旧账,谁来弥补? 敢于担当的沛县人,在全国率先践行了“矿地融合”发展理念,并于去年底开始创建省级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掀开了沛县经济社会发展崭新的一页。 沛北产业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压煤村庄搬迁规划……沛县积极推进“多规融合”研究,委托徐州市文明生态建设研究院编制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规划,结合沛北一体化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商业服务、住宅等用地,调整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誓将曾经黑色的采煤塌陷区,再造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 旧日“包袱”变为“资源” 土地复垦新增2.21万亩耕地 6年前,杨屯镇卞庄村、旧姚桥村、大山湾村600多亩农田相继塌陷,遍地狼藉,一片汪洋。当时最深处水深4米,周围居民苦不堪言。 “采煤塌陷造成的房屋开裂、道路毁损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安全。良田变成大片水面也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迫在眉睫。”沛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刘慧玲介绍,去年8月起,县国土局对此区域开始进行土地复垦,如今这里已新增耕地378亩,亩均投资6.3万元。 在卞庄等村土地复垦项目中,沛县国土局在融资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全市首个全部使用社会资金完成的土地治理项目;全市首个采用挖泥船充填“挖深垫浅”的复垦项目。不同于以往用煤矸石和粉煤灰填充的方式,“挖深垫浅”的新模式使这片新增耕地的可利用率大幅提升,土壤更加肥沃有效,为农民提供了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 据了解,徐州地区原有300多对矿井,至今只剩7对,全部集中在沛县北部。沛县矿区面积313.4平方公里,境内探明煤炭储量15.47亿吨,30多年来累计造成8.27万亩土地不同程度塌陷。根据估算,矿井全部关闭时,沛县将形成24万亩采煤塌陷地,占全县耕地面积近五分之一。 早年间,三河尖煤矿曾造成960亩塌陷土地。如今,沛县人民政府已与徐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沛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落地实施,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挂钩复垦、塌陷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一体化的地企合作新模式。 土地复垦,使旧日“包袱”变成了“资源”,给农民带来了更多收益。据统计,近年来沛县先后组织实施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0个,投入资金约5亿元,复垦土地2.57万亩,新增耕地2.21万亩。按照每亩地春秋两季纯收入2000元来算,这2.21万亩耕地每年可为矿区农民增加收入4420万元。 按照《徐州“沛北一体化”暨矿地统筹实施规划》,沛县黄河故道流域范围内共有7个镇,2020年预计新增耕地6万亩,2030年预计新增耕地11.9万亩,矿区农民的收入还将实现大幅增长。 昔日“伤疤”已成“绿肺” 生态修复描绘绿色“山水图” 位于沛县张双楼煤矿东侧三里路的安国湿地,4年前还是一片沟塘星罗棋布的采煤塌陷地。如今,这里已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休闲地,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一处处生态美景应接不暇,令人赏心悦目。 安国镇塌陷地面积达20000亩,绝大部分地方深约1.5米,坡地1800亩,加上水质被污染,周围群众生活深受影响。作为全县最大的一项生态工程,安国湿地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2013年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近期又成功申请省级专项资金1770万元。沛县安国国土资源所所长孟雷介绍,这里即将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大型生态湿地,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的湿地公园。 “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过去土地塌陷时,到处是一片汪洋,土地没法耕种,四周都是荒草和湖泊,通往村子里的路也是坑坑洼洼,我们根本没办法出门,大家都往外搬。”住在安国湿地附近周庄村的一位村民说,“现在呢,这儿建设了湿地公园,环境好了,空气也新鲜了,我们周末经常带孩子来玩。” 沛县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高立伟介绍,沛县创新实施“采矿区+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打造占地9000亩的安国湿地一期和占地1.1万亩的安国湿地二期、占地3090亩的龙固镇龙湖湿地以及占地7600亩的杨屯镇洪福湿地景区,逐步恢复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促进沛县采煤塌陷区可持续发展,打造矿区生态修复新标杆,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在沛县的生态蓝图上,未来,沛县北部原本的采煤塌陷地将成为偌大一片生态湿地,其间分布着十数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每座岛上建有功能完善的大型社区,人们可以坐着游艇,沿微山湖和京杭大运河直达60公里以外的徐州主城区。这幅蓝图,如今已徐徐铺展。 大批“农民”成了“城里人” 村庄搬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受益于沛北一体化发展,一大批采煤塌陷地的农民住进了楼房,在现代化工厂找到了工作,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 杨屯镇是沛县北部压煤镇,全镇87平方公里中压煤区占到40%以上,涉及压煤村庄31个,已造成近2万亩土地塌陷,影响到14个村庄1.78万人的生产和生活。杨屯村就是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之一。 “通过整体搬迁,500多名村民入住杨屯新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小区配套齐全,对面就是学校,附近有工业园区,村民都变成了工人。”杨屯新村党支部书记吕中中感慨道。 杨屯镇国土所副所长尤文告诉记者,矿地矛盾过去一直是杨屯镇最大的社会矛盾。早在2008年10月,当地政府与采矿企业达成协议,企业出资对压煤村庄实施搬迁。2013年4月,杨屯新村动工开建,第二年底建成。2015年初,包括杨屯村在内,8个自然村2.7万人陆续搬迁,当地城镇率由40%大幅提升至70%。 尤文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镇区搬迁涉及人口2.75万人,节约土地3396亩,置换城镇建设用地指标5096亩。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27平方千米,现已入驻企业30余家,安排就业人员5000余人。2016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2亿元,促进了矿地共同繁荣,实现了节约用地与增产增效“双提升”。 根据矿地融合规划,2018-2020年,沛县将完成采煤塌陷区47个压煤村庄的搬迁,涉及1.51万户5.47万人。2019年,将有5572户2.02万人完成搬迁。从村庄到社区,从农民到居民,从种地到打工,这群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矿地融合,让农民过上了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