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航 1986年,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议下,一个以徐州为区位中心、横跨苏鲁豫皖4省20市、覆盖人口过亿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正式诞生。30年来,徐州始终把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牵引带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城市经济实力、环境形象、辐射能力等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龙头地位初步确立。 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徐州作为全省“1+3”功能区布局中的一个独立板块,对徐州提出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要求徐州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效应的显现,助推着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风正帆悬、破浪前行。谈起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市委书记周铁根曾多次提出:“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秉承着“把定位变为地位”的理念,全市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实实在在干出“中心城市”新地位的征程中逐梦前行、执楫奋进。
内省其身学习借鉴 树立城市发展新标杆新定位 2017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亿元,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9位,稳居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首位。然而,城乡二元矛盾突出、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生态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依然是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短板和面临的现实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机遇,徐州必须放眼全国、提升定位,以更高标准谋划推动中心城市建设。今年5月6日至9日,徐州党政代表团赴郑州、成都、深圳、东莞考察,学习借鉴四地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新兴产业、建设中心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探寻“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的创新路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的解放、眼界的开阔,催生了思路理念的创新。聚焦持续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徐州自觉摆脱“地市级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开始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谋划发展标杆定位。 目前,瞄准大城市能级自主规划,我市已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立足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做强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强现代物流、现代中心商圈,做强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医疗卫生事业,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枢纽、中心商圈、高端旅游目的地,以及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会展中心、科技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能级。展望未来,一个资源集聚力强、产业繁荣兴旺、功能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徐州正加速崛起。 开放创新振兴产业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必须大力推动产业转型振兴、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这点我市上下有着清醒的认识。 如何把徐州中心城市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路子?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越?为解答好新时期“徐州三问”,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聚焦优质资源、推进改革创新,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招引、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用功发力、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夯实了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根基。 今年9月12日,一场以“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 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恳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站在全国政治中心的舞台上,徐州向央企抛出深化产业合作的“绣球”,11项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约,48个投资体量大、层次高、回报率高的项目现场签订投资合同,总投资超过1345亿元。10月11日,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在美丽的黄浦江畔举行。站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徐州诚邀天下英才、聚力创新发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家大院大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著名高科技企业负责人等300余名专家参加会议,我市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开展科技研发和产业合作,现场集中签约项目33个。随后,从如约而至的徐州第二十一届投资洽谈会,再到2018中国(徐州)智慧物流国际发展大会,一场场主题鲜明、成果丰硕的招商盛会,展现出徐州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发展胸襟。 正如市委书记周铁根在2018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城市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摇篮。徐州正虚心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积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徐州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是转变理念、开放合作、集聚资源的实践,更是产业振兴、民生改善、富民强市的历程,旨在努力将徐州建设成为让市民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伴随着全市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徐州中心城市建设的“底气”更实更足! 发挥优势深化协作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系统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发展能级,突破局限一域的观念,共建共享共赢的机制,通过自身作用发挥来引领带动周边发展,持续提升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 徐州五省通衢、交通便利,是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于带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为突破行政封锁、利益分割的格局,让淮海经济区成为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我市正积极与淮海经济区城市交流对接,加强新一轮战略合作,构建互惠互利、包容开放的融合发展新格局,进而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淮海经济区新一轮战略合作包括: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通过建立战略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城市加强沟通交流、强化对话合作。加快交通同城化建设,同步实施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协同推进规划项目申报审批,加强长期规划和项目储备,推进城市间构建起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各自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平台载体共建共享,推动城市间产业相促相融、协同协作、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医疗保障共建共享,加快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合力破解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借鉴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模式,淮海经济区城市协同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不仅将开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也为徐州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徐州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彰显。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深化合作、协调发展,徐州正吹响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冲锋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