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南通崇川:文化产业“潮”起来

南通“城市非遗会客厅”。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南通崇川区文峰广场里的“城市非遗会客厅”。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想不到非遗传承也能这么潮!”7月5日,江苏南通崇川区文峰广场“城市非遗会客厅”内,市民冯丹带着孩子沉浸式体验,多项非遗令人一饱眼福。

 8公里外,南通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内,虚拟主播在屏幕上介绍濠河风光,AI生成的狼山景色如梦如幻,让外地游客周伟倍感新奇。

 这里是明代刘伯温笔下的“崇川福地”,是丰富的江海文化宝库,也是数实融合的创新沃土。近年来,崇川区持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奋力打造南通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的“主窗口”。《崇川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明确,力争到2027年规上文化企业总量突破300家,文化产业营收超160亿元。

常州游客陈兆鹏与女友参观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人民网记者王继亮摄

游客打卡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文化融入新生活

 盛夏午后,文峰广场“城市非遗会客厅”游人如织。不同于传统博物馆模式,这个展厅采用了可触可感的活态展示,不仅有蓝印花布、沈绣、通作红木小件、海安华艺扎染等江海特色非遗技艺,还为市民游客提供“康养健身、手作体验、匠心好物、美食品鉴”的一站式文化体验。

 “我们的初衷就是想把商场打造得更有文化和艺术氛围。”文峰广场副总经理顾敏介绍,在设计展厅时主要考虑让文化作为载体融入到商圈里来,满足市民对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从而赋能商业发展。自6月底亮相以来,这里已经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前不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娴带着学生在崇川开展暑期实践,师生们穿梭于老街、高楼之间,用镜头捕捉城市的美丽瞬间。“崇川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黄娴说。

 漫步崇川,千年濠河如玉带环城,“江海第一山”狼山耸立江畔,寺街明清院落藏着市井烟火,近代工业遗存丰富完整。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是南通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文化瑰宝。当地自2017年开始对其实施保护和修缮,如今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走进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古镇,大生纱厂高耸的钟楼与“大生马头”牌坊遥相对望。作为张謇实业救国梦的起点,这里见证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辉煌,被吴良镛院士称为“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如今,这里还保留有码头、船闸、大生纱厂、复兴面粉厂、资生铁冶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等50余处近代工业遗存,形成一座可以触摸历史的“活着的”博物馆。

 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里,陈列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帽饰珍品,以及国外19—20世纪的各类帽饰,数量多达6000余件。“我们在网上看到这家博物馆的介绍,利用周末时间过来打卡。”常州来的游客陈鹏兆说。

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开园当日,首批入驻企业签约仪式。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开园当日,首批入驻企业签约仪式。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数字激活新业态

 一年多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师于翔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传承与创新——以蓝印花布为例》,获得全省高校、科研院所教职工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去年底,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在复客科技园揭牌,3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集收藏、展示、传承、创新于一体,收藏了5万余件明清传统印染实物遗存和18万个纹样。蓝印花布这项曾面临传承危机的国家级非遗,如今在崇川焕发出了全新生机。

 一个多月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译之黑旗军密码》在崇川区壹城开机。为了满足影视拍摄和群众沉浸体验的需要,当地对壹城进行了改造,人们不需转场就可以体验老上海的繁华街景。“未来会承接更多的影视作品取景,也会为影视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公共舞台。”崇川经开区工作人员纪鹏说。

 今年6月,南通市数字文化产业园(崇开园)开园,园区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涵盖AI影视制作、数商支付平台等前沿领域,首批14家数字文化企业签约入驻。运营方中关村信息谷计划用十年时间集聚上百家企业,构建数字文化全链条生态圈。

 此次开园仪式上,崇川区委书记胡拥军介绍了当地在数字影视产业方面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资源优势。他说,在崇川,原创微短剧获省发行许可证并上线后最高奖励20万元,在主流平台播出后最高可获15%补助,企业入规最高叠加20万元奖励。

 从精品动画登陆央视,到微短剧创作基地落地,再到电竞、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乘势发展......崇川区抢抓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以动漫动画、微短剧等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量。为进一步助推数字影视企业在崇川集聚发展,该区首席服务员“一对一”挂钩千余家企业,“兴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并开通书记区长服务专线,“365天×24小时”全天候受理企业诉求。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现代艺术与工业遗迹混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旅的交响,动漫、微短剧、影视等新兴文艺形态,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对赋能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崇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晶晶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崇川区各类文化企业超5000家,其中规上企业200余家。今年一季度,当地文化产业营收达24亿元,同比增长41.9%。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25-07-23/463010.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