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州日报记者 季芳 图/本报记者 傅倩 大棚里,黄瓜、茄子、葡萄等长势喜人,带着收获的喜悦,菜农们正忙着将一筐筐沉甸甸的果实运出田头。 不远处的车间里,农残人员正紧张地忙着抽样检测,包装人员正忙着装箱打包,并逐一贴上带有生产信息的二维码标签。 这是10月9日记者在贾汪紫庄镇康田农产品合作社看到的一幕。 作为正在实施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这样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贾汪累计已达15000余亩。 标准化种植 带来效益大提升 城市副中心,徐州后花园。说的就是贾汪。 除了风景如画的景区,贾汪还是一个农业大区,其中尤以紫庄镇和塔山镇比较集中,这里,也是创建中的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的核心区,是全市“菜篮子”工程重点推进基地;这里,已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加工能力10多万吨,产品销往国内无锡、苏州、浙江、上海等地。 据悉, 目前,紫庄和塔山的各类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已达15000多亩,主要栽培茄果类、绿叶菜类、瓜、甘蓝类蔬菜,主要由丰硕绿色农业、康田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春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华睿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等工厂化育苗基地,年育苗1亿株以上。 “平均亩产量、亩效益1.2万元以上,年创经济效益2.4亿元以上,带动1万多户增收致富。”贾汪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家彪表示,标准化项目的实施,不仅大大提升了菜农的经济效益,更带来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项目实施中心区紫庄镇为全省认定的首批77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塔山镇耿集十里生态长廊被省农委定位“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同时,项目区依托贾汪区农业委员会、南京农业大学、徐州市农委园艺处、徐州市蔬菜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科研机构+企业+基地+农户”运作形式,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操作规程,搞好技术培训,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等制度,建设直销店。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产品及产地认证,创立农产品名牌。 目前,贾汪区共有309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13个绿色农产品通过认证,待转换有机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5.6万亩;逐步建成了集销售、休闲、观光、旅游、娱乐和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从种植到餐桌” 全程质量控制 据介绍,通过3年创建,在紫庄和塔山两镇,将建立4个设施蔬菜核心示范片,总规模超过2万亩,主要种植苞菜、黄瓜、番茄、辣椒、西芹、茄子等,设施化生产比重80%。 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将现代农业新技术、科研新成果转化为操作标准,在生产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控制,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示范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示范园区,蔬菜农残平均合格率在98%以上;成为全省及周边地区主要的蔬菜基地,与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供求关系,农产品商品率达95%以上;农产品销售区域覆盖到南方大中城市,指导农民“从种植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程加快。推广各类农业标准137项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预期目标分别达到90%、10%、1%以上。 示范区建成后,农民收入、企业效益明显增加。年新增蔬菜产量10%以上,年新增效益达10%以上,每年带动基地内菜农人均增收10%以上,城市蔬菜自给率提高10%以上,农药施用量降低20%以上。并申报省、市名牌农产品。 促进农产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在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管理上,按照“四统一”管理,开展“打假护农”活动,对违禁农资严格实行不准生产、不准销售、不准使用,鼓励施用有机肥料;逐步建立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形成农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同时,积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在品种更新、茬口安排、技术应用、设施种类、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技创新,开展统一育苗、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机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包装销售等服务,专业化覆盖面达到较高水平,基地内有专门农资仓库,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出入库台账、农事作业记录及蔬菜质量追溯制度,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在已建立的种植业标准化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其他种植、检索、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外观、等级)、加工、包装、贮运、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等方面的标准,宣贯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37个以上。 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徐进表示,“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的设施蔬菜示范区包括种植、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只有对各个环节都实施标准化,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必须从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需要以标准为支撑,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监管,才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