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单亮 骆耀明
11月12日,沛县大屯街道徐庄文化大院。晚上7点,尽管天气有些凉,但随着《最炫民族风》的暖场音乐响起,现场立刻变得热闹起来。
村民孙燕和60多个村民,正在跳着《今夜舞起来》的广场舞。摆动双臂的动作,陶醉的表情,看的出她跳得很投入。一支广场舞跳完,40多岁的孙燕坐下休息,趁着空闲聊了起来:现在种地都是靠机械,12个月里面有8个月是农闲,晚上没事,看电视、打麻将,无聊;现在生活条件好,有场地、有组织、有教练,农村人也跳广场舞,不比城里人差。
眼下,沛县农民的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像徐庄这样的场景,在沛县的很多乡村都能看到。不管是广场舞、练武术还是表演曲艺,都有场地、有组织、有带头人。
坚持了22年的“乘凉晚会”,
点起群众文化活动的“星星之火”
大屯唐家卤菜店老板、铿锵玫瑰队领队贺召苗告诉记者:平日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但是跳起舞,我们与专业演员一样有拼劲。铿锵玫瑰队已经连续2年拿到县里比赛的一等奖了,还登上过县乘凉晚会和春晚的舞台。
在沛县,从群众到演员,一步之隔已然打通,而点起沛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星星之火”,是沛县坚持了22年的“乘凉晚会”。
1994年,沛县准备搞一场夏季乘凉晚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赵秀琴是当时的县文化馆副馆长,那时的场景她历历在目:县汽车站门前用三辆汽车搭起了舞台,连续演出了七个晚上,每天都吸引上千名群众看演出。
22年间,从请明星到邀百姓,从专业演员到普通农民,普通人渐渐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来自农村的演员自发排练、准备服装器材,偏远一点的乡镇农民开着汽车,带着全家老小来看节目。
2013年的乘凉晚会上,包括农民队伍在内的广场舞大赛获奖队伍,进行首场汇报表演,在全县引起轰动。随后,广场舞队伍在沛县城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今年第3届广场舞大赛吸引179支参赛队伍4100余人报名。目前全县1300余个自然村,共有广场舞队伍1500余支,16支队伍登上夏季乘凉晚会的舞台,5支精品队伍将登上春晚的舞台。
从年初的春晚,到4、5月份的广场舞大赛,再到7、8月份的乘凉晚会,加上贯穿全年的百姓大舞台,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农民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沛县政府部门为这场文化活动又添了“一把火”。今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对基层文化阵地提升改造,以志愿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每个镇、行政村配备专职宣传文化工作人员。“镇村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正逐步推进:确保镇文体站单独设置、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村文化室不低于60平方米,村文化广场不低于2000平方米,领先苏北。
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让正能量的文化在乡村蓬勃兴起
登上县城舞台夺奖,梦想实现后,沛县农民们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文化活动了。当文化活动成为村民的自觉,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沛县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始苏醒。
在武术之乡沛县,练习武术已不再是年轻人找工作的技能,而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沛城街道李集武术协会目前有130多位成员,主要练习传统的二洪拳,最年长的成员刘凤军今年已经70多岁了。带头人李凤龙说:“现在我们每天坚持练武,不仅强身健体,更传承沛县‘武术之乡’的文化。”在今年8月8日的徐州市武术表演赛中,李集村武术协会获得团体二等奖。
张寨镇夕阳红艺术团,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现在26个成员,其中最年轻的62岁,最年长的78岁。创建者孟宪臣73岁,仍然带着大家每两天在付庙村委会院内练习,自主编排的新节目有戏曲小品、吹笙、板胡、快板等。老人们平日里有不少表演,还不定期到附近乡村给老年人表演。
健康向上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让正能量的文化在乡村蓬勃兴起。
如今的沛县,已进入依靠内在历史文化基因激发创造活力,催生融合动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沛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浩说:“沛县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基因强大、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人才荟萃。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沛县通过政府引导、协会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激活了群众文化的基因,找到了一定程度上解决镇村文化迷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