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代表(左三)在参加代表团讨论。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今年两会前,刘琴(右)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向一家商户了解情况,听取民意。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70后,农村女代表,养牛大户,从少数民族乡镇来……眼前的刘琴,乐观、朴实、利落,听完她的创业故事,油然起敬。
刘琴是安徽淮南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村民。上个世纪90年代,因为生活拮据,又不愿离开老人孩子外出打工,刘琴借钱养了两头牛,一位农村妇女的创业之旅就此开启。她勤快,“在家把老人孩子伺候好之后就养牛。”几年之后,她的两头牛变成了20头,一年净赚12万元。村里大家看着好,刘琴热心肯帮忙,邻里姐妹就跟着她一起做起来,“现在村里养牛户大概20家,几十头以上的七八家,十头八头的多,一般都是妇女在做。”而刘琴现在每年养牛出栏量是300头左右。
说起创业,刘琴讲到最多的两个字是“钱”和“地”。在人多地少的村镇,在基本农田之外,想找块大一点的地方建养殖场,挺难。农民想贷款也还比较难。没有抵押物,养的牛不给做抵押。“现在有些优惠政策,也有妇女小额贷款。如果政策上再给倾斜,贷款门槛再低一点,农村发展会更好。”刘琴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等提法,让她很期待,“政策好,才能发展得更好。”
太平村里养牛创业的大都是女性,“现在大家敢尝试,眼界也宽了,乡里村里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妇女们去学的挺多的。”刘琴说,“过去说起农村妇女,就是围着老公、锅台、孩子转,现在早不是那样了。”
讲述人:刘琴,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村民,养牛大户。
摄像:本报记者 雷 声
观看更多“融·我的两会”视频,请登录人民网两会专区、人民日报客户端两会频道、人民日报中央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