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摘穷帽一丝不苟,拔穷根全力以赴”。革命老区临沂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1.7万,占到山东省贫困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
习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曾深情地说:“要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如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新时期“孟良崮战役”?
连日来,齐鲁网记者深入临沂市沂南县、蒙阴县、费县等地,感受在1.7万平方公里的蒙山沂水间,“精准脱贫”战役所掀起的层层热浪,涌动的滚滚春潮。
齐鲁网《弘扬沂蒙精神 聚焦精准扶贫》系列报道今天播发第二期,带大家到“八百里沂蒙”腹地的费县崔家沟,了解这里如何通过异地搬迁,把人迁出去,把富引进门。
系列报道第一期《沂南金融扶贫考核出新招 酗酒赌博者无法获贷款》
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提出,“摘穷帽一丝不苟,拔穷根全力以赴”。(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临沂市市长张术平接受齐鲁网采访,在谈到费县异地搬迁扶贫时说,实践证明,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实行搬迁扶贫的路子是正确的。(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费县崔家沟村,一名村民站在山头看着眼前穷了几百年的沟沟壑壑。如今,通过异地搬迁扶贫,这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齐鲁网费县4月7日讯(记者 张晓博 刘国栋)村民焦健美去镇上接孙子放学,回来的路上“捡”了个孩子——家长忘了去接,走了太远的路,孩子累的趴在草丛里睡着了……
从来没出过村的孙子这天被爷爷带到了镇上,看着一栋栋楼房,孙子吃惊的对爷爷说,这是北京吧!爷爷说,胡说,费县那才是北京……
在八百里沂蒙腹地的费县崔家沟村,每个人都能随口讲几个这样真实的故事。
如今,这些听起来令人心酸的“段子”已经成了当地人“忆苦思甜”的真实写照:通过“异地搬迁扶贫”,990户在大山深处生活了三四百多年的村民,一步踏入了现代化的城镇生活。
穷:
开头故事里的焦健美是费县崔家沟人,就在两个多月前,她还住在距离镇驻地15公里的蒙山深处。那时的她每天要4点钟起床,匆匆喂孙子吃饭后,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在7点钟前,把孙子送到距离村子最近的一所学校。
崔家沟村地处山区,村里的500多户人家分成十几个聚居点,散落在周围山沟中。和相邻的北王庄两个村子加起来,总面积1.7万亩,包含27个自然村,3248口人,其中贫困人口898人,因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四大难”闻名。
“以前有人家好不容易说上了媳妇,结果人家媳妇走在这山道上,半路就回去了”。村支书曹厚海告诉齐鲁网记者,这样的困境让人害怕,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争着逃离,北王庄村曾3年时间内,43名男青年“倒插门出嫁”。
“那时的日子就是熬!”北王庄村迁出的村民李积锋今年刚刚40岁,由于家中老人身体不好,他不能外出打工,“每天用化肥袋子装着肥料,像翻墙一样送到山坡上开垦出的‘簸箕田’里,从早忙到黑,从地里刨出的那点地瓜、花生,根本卖不了几个钱。一年到头,孩子穿不上一件新衣服。”
曹厚海一肚子苦水,他告诉记者,整个村不到2000人,有一半在外打工。“村里都是山地,只能靠天吃饭,年轻人都出去了,实在没什么盼头。”
搬:
按照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既要‘摘穷帽’、又要‘拔穷根’,摘穷帽一丝不苟,拔穷根全力以赴”的要求,就地发展,想在短时间内拔掉崔家沟老少爷们的穷根子显然不切实际。
当地针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居,提出了实施整体易地搬迁,着力解决生活、就业、发展问题的方案,得到了山沟沟里老百姓的支持。
当易地扶贫搬迁消息传来,曹厚海甚至“激动地摔碎了手中的茶杯”,“搬!”村里一呼百应。
“能外出打工的都是年轻力壮的‘狠心人’,孩子、老人扔在家里没人照看,也是很可怜。”北王庄村迁出的村民李积锋这样评价外出务工的邻居们。统计显示,沂蒙山区留守儿童一度达到6万人,大多是山里的孩子。
“但现在真的不一样了。”李积锋笑了。
易地搬迁工作自2014年初开始,坚持“边建设、边安置,先安置、后拆迁”原则,高标准建设了朱田镇滨河社区、梁邱镇幸福花园社区,分别用来安置崔家沟村和北王庄村村民。两处社区全部实施了绿化、亮化、安防工程,配套建设了超市、学校、卫生室、银行,实现了暖入户、气上楼、饮水达标和环卫保洁市场化,让走出大山的村民一步踏入了现代城镇生活。截至2016年1月6日,990户村民全部安置完毕。
富:
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只有解决了经济收入来源,搬迁出的村民才能真正安心生活。“脱贫是阶段目标,致富才是根本目的。”
为确保“能致富”,临沂市在崔家沟和北王庄这一示范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三区同建”模式。
政府首先对项目村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了整理提升,计划投资1.9亿元,用于修路、筑坝、土地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截至2月底,示范区已完成路基工程60公里、土地复垦700亩、土地整理3000亩。
随后,请来专家进行了整体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对全部土地进行规模流转,采取“专业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贫困户深度融合到产业体系中,通过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使贫困户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参与创业,或获得工资性收入,逐步致富。
目前,示范区已初步规划林牧绿色循环种养区、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区、鲜食林果高效种植区、滨水休闲农业体验区、特色中药材生产区、高效板栗种植区、优质山楂栽培区、生态保护涵养区8区, 成立了200个家庭农场、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与3家农口龙头企业签订协议。
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政府结合社区规划,采取“企业出项目,政府建厂房”的办法,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适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滨河社区配套建设了占地350亩的服装加工产业园、占地150亩的保利物流园,可吸纳1400人就业。
“生活好了,日子有奔头了。”幸福花园社区的会计李吉利最了解村里的人口情况,“前几年‘嫁’出去的43个男青年,现在已经迁回来7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