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讯(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满东广)几乎每天傍晚,贺永霞老人就会端着饭碗,坐到了邻居杜品余、王福霞老夫妇的门口。随后,附近的老人们陆陆续续把饭碗端了过来,一大帮老人们边吃饭边聊天,好不热闹。这是发生在新沂市瓦窑镇“老年社区”里的一幕。
而在以前,老人们可没这么热闹。“我儿子媳妇都到外面去做花木生意了,左邻右舍也基本上都出门做生意了,周边几间空房子就我一个人,每天冷冷清清,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老年社区”让贺永霞老人过上了和老邻居们互伴互助的生活。
“早上和傍晚大家各自把饭端出来,聚到邻居家,边吃饭边唠嗑。杜吕余老人笑呵呵地说。
新沂探索集中居住点养老方式,让老人“离家不离村,村中享天伦”,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之路。
集中居住,独门进出
各吃各灶
记者来到瓦窑镇大新村,看到一群老人聚在一起聊得正欢。大新村支部书记任浩告诉记者:“这个老人集中居住区20套房子里已入住了30多位老人。”除了老年活动室,还设有锻炼器材、图书室、小超市等。
跟随胡电侠老人来到了她的“家”,一进门就是一片小菜地,30平方米左右的院子内,老人种了辣椒、萝卜、青菜等。边上有一个厕所和小厨房。走进房间,记者发现屋内红色的双人沙发,木质的板床,还有一台崭新的电视机。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基本生活用品齐全。
胡大娘笑容满面地说:“村里免费给我们建的房子,免费检查身体。”胡大娘指着她的床说:“有个头疼脑热也不碍事,床头有呼叫按钮,一按就有人来。”
不出村的养老,受到普遍欢迎。胡大娘儿子家就在不远处,“儿子、孙子过来过去都方便。”
“集中居住区受欢迎,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家’的生活方式。”一旁的瓦窑镇镇长刘成说,“不管是老两口,还是单独一位老年人,都以户计,每户都有各自门牌号,独门进出,各吃各的灶。”
避免代际矛盾
家庭更和睦
目前,瓦窑镇有三个村建起了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而大新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最初的想法是为了化解家庭矛盾。”大新村支部书记任浩告诉记者,过去,大新村很多家庭,一家三代只能挤在50平方米的平房里。住房的拥挤,常常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
村党支部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支委会的基础上决定集体拿出部分闲置土地,村里统一规划用地、建设面积和设计要求。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投入160多万元,建起20套房屋,每套房屋都有卧室、客厅、厨房和小院,统一安装自来水、照明用电、电视、电话等生活设施,每个老人的床头都装有紧急呼叫设置。目前新沂所有居住点建设的费用都由村里统筹,老年人不需交一分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沂虽然各镇都建有敬老院,但入住的都是五保户。在农村一些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想在子女身边。此外,一些子女担心背上“不孝”的骂名,也不愿意送老人去养老机构。
大山村的李大爷告诉记者:“以前在儿子家总吵架,得看儿媳脸色。现在,儿子儿媳得‘巴结’俺啦。白天他们出工就送孙子过来,下班晚了就过来蹭饭。”
瓦窑镇党委书记鲍冬晓介绍说,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要有能力,还想再帮助儿女一下。“农村老年人集中居住点的养老方式正好与老人们的心愿吻合。”
统一服务和管理
老人身心都愉悦
为了保证老人的安全,老年人集中居住点都设有服务管理部,人员主要来自村“两委”委员和老党员、老教师等低龄志愿者。服务管理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白天由老党员、老教师值班,晚上则由村“两委”委员值班,老年人只要一个电话,或者按一下呼叫装置,服务部就会安排相应的人员上门为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料理个人卫生、康复护理、卫生保健以及精神慰籍等服务。
去年春节前夕,70多岁的贺永霞老人突然晕倒,幸运的是,老人及时按响了呼叫器。随后,正在值班的村党支部书记任浩迅速赶到,将老人送到医疗室进行救治,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瓦窑镇党委书记鲍冬晓认为,从为老服务和加强老年人管理方面来说,老年人集中居住点的优越性尤为突出。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以康复护理来说,社区卫生服务站两个小时就能为集中居住点的老人量完血压,而在以往分散居住、上门测量的情况下,则需要1天的时间。集中居住还便于组织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此外,为了增加老年人收入,在每年的6、7月份蔬菜成熟时候,村干部都会联系种植大户,让老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轻松愉快地干点活,赚点钱,老人们聚在一起摘摘菜,既锻炼了身体,又赚到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