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果农滥用催熟剂”的新闻引人关注,主要内容是西安鄠邑区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销毁了约2万斤使用了催熟剂的葡萄。不少朋友一看标题和图片,就以为这些葡萄仅仅是因为用了催熟剂就被销毁的。不过如果仔细阅读新闻细节后,就不难发现,这些葡萄其实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影响了葡萄质量,而当地的监管者担心这样的葡萄卖出去影响当地品牌,才勒令销毁的。那么,葡萄到底能不能使用催熟剂?会不会有安全问题?还能放心吃葡萄吗?
乙烯利作为催熟剂应用已超过半世纪
报道中提到,有种植户为了葡萄早上市,使用了催熟剂乙烯利。那么,乙烯利到底是什么东西?说乙烯利,得从乙烯说起。乙烯是植物体内五大植物激素之一,植物自然生长就会产生,它能够调节果实的生长,提示水果该成熟了,果实的自然成熟就靠它。
上世纪初,人们发现乙烯能够催熟水果后,为了更方便处理就用含有乙烯的“煤炉气”帮助水果成熟。不过,乙烯是种气体,用起来不太方便。于是,科学家发明了乙烯利,它是一种粉末。将水果泡在乙烯利溶液中,就可以起到催熟的效果。所以,农业上一般用它的溶液喷洒、浸泡果实加快其成熟。
最常使用催熟剂的,主要是那些极难长时间保存的水果,比如娇嫩的温带、亚热带水果,如果自然成熟后再收获运送,就很容易变质腐烂,也很难运输。所以,通常要在没有成熟的时候采摘,然后用乙烯利处理让水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成熟。正是这样的处理,我们才能在世界各地都吃到葡萄。
而且,经过乙烯利处理的葡萄等水果,不论是从营养还是口感,它跟自然成熟的水果相差不大,成熟均匀、色泽光亮,更有卖相。所以,乙烯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都被当作是良好的催熟剂使用。
正规使用乙烯利不会造成中毒
那么,乙烯利是否对人体有害呢?首先,大剂量的乙烯利是有急性毒性的,但注意这里指的是大剂量。乙烯利是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其急性中毒的症状与其他的有机磷农药类似,但它的毒性较弱。在可查的两例乙烯利急性中毒案例中,这两个人一个直接吃了20g乙烯利粉剂,一个空腹喝了250ml乙烯利溶液。这么大剂量,我想一般人是干不出这种事儿的吧?
实际上,我国标准规定,葡萄中乙烯利残留量不能超过1mg/kg。按这个标准,正规使用的各种水果蔬菜上残留的乙烯利是不可能让人产生急性中毒的症状的。
另外,还有很多人担心葡萄上残留的乙烯利会不会让人慢性中毒呢?其实这种情况也不会发生。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一份报告认为,正常成年人每日可接受的乙烯利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05毫克。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日摄入3毫克乙烯利不会对健康产生任何损害。这就相当于6斤符合国家规定的葡萄里乙烯利的最高残留量。每天吃6斤葡萄,我想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所以,也不用担心会有慢性危害了。
此外,乙烯利很容易就可以溶解到水里,仔细清洗水果也可以大大减少水果表面的残留。
如果实在担心,买回家后,多用清水冲洗几次也能放心吃了。
过量使用乙烯利会让水果品质变差
既然说乙烯利在葡萄中使用的安全性这么好,那么为什么要销毁这么多葡萄呢?是因为它有害吗?其实也不是。植物激素的使用往往有很强的自限性,这个自限性主要来源于量的约束。适量用能促进生长,但过量却不利于果实生长。乙烯利也有这个问题。如果使用过量,水果会因为成熟过快而更容易腐烂,口感品质也更差。
研究对巨峰葡萄采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与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适当浓度乙烯利处理可促进葡萄物候期提前,同时有利于提高葡萄果实的总糖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大糖酸比,提高维生素C含量。
但研究者也发现,一旦过量使用就不利于葡萄的生长,葡萄会提前落果,葡萄的口感也会变差。所以,受制于这个因素,商家也不会多加。此次销毁这么多葡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商户盲目使用而没有控制好乙烯利的使用量,导致葡萄过早落果,而且,葡萄的口感也变差。
其实,这样的葡萄即使不销毁,拿到市场上也卖不出好价钱,反而会影响当地葡萄的名声。
乙烯利导致儿童性早熟是谣言
有传言称催熟剂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这也是很多家长经常担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乙烯利能催熟葡萄,不代表它也能“催熟”人。
植物激素的本质是一种农药,毒性非常低。而动物激素是大分子的蛋白质。也就是说,植物激素跟动物激素完全不一样,分子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它并不会使人性早熟或者不孕不育,就像花粉不会使人怀孕一样。无论是乙烯还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体内表现出性激素样作用,也不能参与性激素的合成。
总的来说,乙烯利用在葡萄生产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且安全性也是很好的。但乙烯利有很强自限性,滥用反而不利于果实的品质。如果是为了控制产品品质,销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此说乙烯利有害,那就太冤枉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