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三农”盛景徐徐开
“三农”盛景徐徐开
——写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下)
寒凝大地,中原雪霁。
新年伊始,连降瑞雪,中原大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又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过去的5年,是河南“三农”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经营方式在变,从小农走向产业化;乡村环境在变,由杂乱走向整洁美丽;生活方式在变,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中原粮仓瞄准“世界餐桌”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为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原粮仓高高耸立起来。
高标准粮田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说:“我们村3200亩地,光机井就有84眼,地埋管通到了地头,只要3天就能把全村耕地浇灌一遍。”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截至去年年底,这样的高标准粮田全省已建成5814万亩。到2020年,河南粮食产能有望突破1300亿斤。
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我省面粉加工能力6100万吨,居全国之首;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如今,更多的河南农产品已摆上“世界餐桌”。双汇集团并购美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后,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禽业集团年加工肉鸭能力达到1亿只,居世界第一位,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绿色发展扮靓美丽乡村
清清的河水,葱茏的古树,青砖黛瓦的老房屋,沿河铺开的石板路……这是记者在信阳新县周河乡西河村看到的美景。西河村之前的牛棚圈舍拆了,河道里的淤泥杂物清除了,明清风格的豫南民居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省级财政投入60亿元,选择了560多个美丽乡村试点项目,一批美丽乡村已经在省内外叫响。
不但村庄变美了,农业生产也更“绿”了。宝丰县康龙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就尝到了“甜头”,这里化肥用量减少80%,农药减施30%到40%,公司生产的30多种农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截至去年年底,我省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已有3356个。
与此同时,我省逐步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计划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地力提升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土壤结构持续改善。去年秋季,我省首次实现了卫星监测秸秆焚烧零火点。这一历史性突破,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晶”。
脱贫攻坚不落一户一人
1月5日,我省开始对新县、沈丘、新蔡、舞阳退出贫困县进行公示。此前,兰考县和滑县已先后摘掉贫困县“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下足“绣花”功夫,重点构建了“1+N”的政策体系,广大基层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宵衣旰食,夙夜在公,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13年至2016年,全省47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统计显示,2017年,我省预计有10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我省5年来脱贫人口达570多万!
在兰考县小宋乡东邵一村,曾经的贫困户任杰喜上眉梢:“我们的蔬菜大棚,专种西红柿、豆角、黄瓜,一年能挣六七万元。”
近年来,我省持续发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持续加强。目前,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3万公里,村道14.4万公里,6989个中心村电网再次升级。
2017年前三季度,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84元,同比增长8.7%;其中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6元,同比增长10.8%。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催人奋进。全省上下正跃马扬鞭,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迈进。
来源:河南日报